油价调整823_油价调整时间确定了!国内油价或将下调
1.2011年度有什么新的财政政策,法规?
2.俄罗斯石油与世界关系
10月21日钢铁行业概览
发表日期:2008-10-21 兰格钢铁
热点聚焦9月钢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7%: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数据显示,中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月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7%。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消息,9月份,中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7%。其中,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上涨34.1%,普通中型钢材上涨35.8%,普通小型钢材上涨30.7%,线材上涨30.7%,中厚钢板上涨26.4%。中国1至9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2%至39,095万吨: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数据显示,中国1至9月粗钢产量为39,095万吨,同比增长6.2%,钢材产量为44,515万吨,同比增长8.1%。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消息,1至9月,中国生铁产量为36,674万吨,同比增长5.1%;粗钢产量为39,095万吨,同比增长6.2%;钢材产量为44,515万吨,同比增长8.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GDP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后期财政政策将发力:随着三季度一系列经济数据昨日公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担忧加剧,“保经济增长”成为了主基调。上周五院常务会议对四季度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强调“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并提出了十项措施。可以预见,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已经箭在弦上。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GDP增长了9.9%,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了9.0%,较二季度的10.1%下降1.1个百分点,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前三季度这幅新图景中,除了GDP、CPI、PPI继续划出与其历史记录大不相同的轨迹外,出口、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等指标也都加入了下滑的行列。阿特拉斯将在中国现货市场销售6.5万吨铁矿石: 汇丰晋信基金分析认为,宏观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正在由前期过热的局面转向放缓,国际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未来政策寻找内部增长动力的迫切性日益提高,而提高内需将是未来政策必然的取向。而包括银行人士在内的多数受访专家则预测,降息有望在近期成行,年内至少有一次降息的机会。央行短期内可能再降息 年内至少有一次降息机会: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日前在清华大学透露,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针对明年的重大政策,并将在近期出台。他说,将于11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经济下滑、需求不足等问题的新的重大部署,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有针对新情况的新决策。包括对房地产的政策也正在研究阶段,并将在中央经济会议上做出重大决策。巴西钢协:巴西9月份粗钢产出年比增长5%:巴西钢铁协会声称,巴西9月份粗钢产量年比增长5%,其中长钢等产量增加,而轧制钢等产量下滑。综合外电10月20日报道,巴西钢铁协会20日声称,由于巴西国内对钢铁的持续需求,巴西钢铁生产商9月份生产了300.1万吨钢铁,而去年同期为286.8万吨,年比增幅为5%。9月份巴西轧制钢产量略有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15.5万吨下降到214万吨,降幅为0.7%。宝钢股份大幅调低12月份钢价: 据汇总信息显示,20日国内钢材市场的“动向”较为复杂:在国内部分市场上,建筑钢材和热轧板卷等品种的价格突现“涨势”,吨价最大涨幅达到380元左右。与此同时,市场接到宝钢股份今年12月份碳钢产品价格调整通知,普通热轧和冷轧产品的吨价大幅下调了900至1000元,其他产品也下调了200至800元不等。市场人士认为,目前钢材市场下行走势依然明显,但同时也有了盘整“喘息”的需要。下一步市场走向何处值得关注。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意在关照民生和保持经济稳定 :17日召开的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专家认为,降低包括契税、营业税等在内的交易环节税费是个利好消息,一方面是对民生问题的关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根据17日院常务会议,努力解决好涉及民生的问题是第四季度的重要工作,因此,除了如何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几个方面之外,会议特别强调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经济学家易宪容说。易宪容认为,通过政策调整,降低包括契税在内的住房交易税,可以降低居民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房地产市场供给,来繁荣房地产的交易,让房价下降到绝大多数居民有支付能力购买的水平上。国家此前就已出台政策关注住房这个居民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国9月份焦炭产量大幅下滑,预计将进一步下降: 国家统计局(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焦炭产量较上月下降13.5%,较上年同期下降9.9%。分析师指出,10月份及之后焦炭产量将继续下滑,因为下游钢铁厂仍在减产,并且它们未来两到三个月的焦炭库存已经充足。10月份山西省的焦炭产量将进一步减少20-30%。70个大中城市9月房价上涨3.5%:国家统计局昨天宣布,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比去年同期)上涨8.5%,涨幅比上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同比上涨3.5%,环比(比上月)再次下跌1.8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量价齐跌的现象,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17日召开的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时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首钢京唐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首钢集团宣布,世界最大级别5500立方米高炉18日点火烘炉成功,标志着首钢京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一期一步工程进入投产准备阶段。今年内,首钢京唐项目将达485万吨的产能。
钢市综述今日国内钢市除建材继续攀升外,其它品种材继续处于下滑通道之中。建筑钢材价格迹象拉涨;热卷价格跌势趋缓;冷板价格价格涨跌互窥;中板市场价格继续下挫;涂镀板材价格跌势减缓;型材、管材价格跌势依旧。各种钢材品种具体行情变动依次概述如下。
建筑钢材:今日国内建筑钢材市场继续上涨。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国内重点城市Ф25mm螺纹钢平均价格3660元,比昨天涨63元,重点中心城市价格除天津跌50元外,上海、杭州涨150元、230元,武汉涨110元,其它市场价格稳中上涨50-80元;国内重点城市Ф6.5mm高线平均价格3586元,比昨天涨104元。重点中心城市价格中天津下跌20元,上海、杭州和武汉上涨210元、250元和250元,郑州涨150元,成都涨100元,广州涨50元,其它市场维持稳定。受电子盘的上涨以及上海、杭州等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今天 国内整体均价上涨的幅度加大,而北方市场基本稳中下跌,南北走势不一。目前上海、杭州等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巨大,而沙钢今天出台10月下旬的价格政策,其中螺纹钢下跌,现14-25mmHRB335螺纹出厂价格为3600元,高线价格下调500元;现6.5mmQ235普碳高线出厂价格为3500元,同时对中旬的价格补差400元。虽然沙钢的出厂价格出现下跌,同时也给了一定的补差,但是贸易商依然是处于亏损的边缘,前期市场价格跌至3300左右,现在市场价格出现一定的上涨,同时也使得钢厂的出厂价格出现一定的上涨。目前的市场来看,虽然价格上涨,但此次涨价非需求拉动。后期年关的即将来临,所有的钢厂进入回笼资金的时候,诸多因素(原材料、资金等)影响着钢材价格。当前商家操作还需谨慎。
热卷:今日国内中心城市热轧板卷价格继续下跌,国内重点中心城市5.5mm热轧卷板的平均价格为3400元,比昨日价格上涨8元,其中上海、杭州、广州、天津涨50-100元,沈阳跌100元,其他主要城市维持稳定。受近两日上海建材价格疯狂上涨以及热卷电子盘震荡上扬的影响,国内热轧市场心态略有改观,上海、天津等主要市场价格小幅上涨,不过市场走势还不统一,加上终端需求没有明显的改善,各地市场出货总体上较为一般,热轧市场要形成趋势性上涨还比较困难。近期钢厂主动或被动限产效应有所显现,9月份粗钢产量明显下降,对市场信心有一定支撑。而钢厂态度也较以前硬朗,如一味下跌恐后期亏损难以弥补,加上前期价格已经跌幅过大,仅比2005年底的历史最低水平2750-2800元的价格高将近500元,市场止跌意愿逐渐增强,因此热轧价格有望向平稳过渡。基于市场成交还没有大的改观,商家操作上仍须谨慎,短期内价格还将呈盘整运行态势。
冷板:今日开盘,国内冷轧板卷价格涨跌互现。国内重点中心城市1.0mm冷板的平均价格为4455元,较昨日跌20元。其中包头、郑州、沈阳分别下跌400元、300元和50元不等,上海、杭州分别上涨100元、50元。天津市场受上海冷板反弹带动,下午开始结束之前的下跌行情,并出现小幅上扬。近日来,国内建筑钢材及热轧板卷有向上拉涨之势,尤其建筑钢材出现非理性大幅上涨,经过长时间持续下跌行情之后,商家盼涨心理有所加强,在些许利好因素的刺激下,部分地区呈现上涨行情。但此种行情尚未得到一致认可,国内南涨北跌格局较为明显,就目前来看下游支撑力度依然薄弱。对于此波行情,不排除有人为因素在起作用,与其价格下跌不如抬高价格刺激需求的心理并不少见。对于后期走势,部分商家持观望心理,部分商家依然不乐观,故从操作层面较为谨慎。
中板:今日国内中厚板市场价格普遍企稳,只有部分城市仍有小幅补跌。国内重点城市20mm中板价格3800元,比昨日下跌20元,广州跌50元,成都跌150元左右。随着北方地区价格稳定几日后,南方市场目前价格也已经开始趋稳。北方地区,价格比较稳定且出现了拉涨的势头,但下游需求用户不积极入场给予价格上行一定的压力;华东地区在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利好带动下,价格下跌幅度相比前期明显减小,终端用户购也变得积极。近期广州市场中厚板到货正常,市场中厚板库存维持高位,周边钢厂库存压力也比较大,部分钢厂已经进入检修阶段。目前,困扰商家的仍是中厚板库存压力,在钢材大面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商家都以出货为主。
涂镀板卷:今日国内中心城市涂镀市场跌势减缓。国内重点中心城市0.47mm彩涂板平均价格6515元,比昨日下跌了20元,博兴市场价格较昨日跌200元。国内重点中心城市1.0mm镀锌板平均价格是5060元,比昨日价格跌10元,博兴地区价格跌200元,而上海市场价格较昨日涨100元。今日国内涂镀市场跌势明显减缓,在上游建材、热卷行情出现反弹的刺激下,涂镀市场逐步走稳,部分地区呈止跌回升迹象,市场成交有小幅增加,但多数为贸易商间流通,实际购增加有限。在没有得到较强需求支撑情况下,大部分商家对行情反弹不抱过大期望。但也应注意到,一些商家和用户已开始有意识的囤货建立库存。说明价格已跌至较低水平,行情逐步进入盘整阶段,后期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
热轧带钢: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唐山宏盛源产的2.5*(183-355)的带钢承兑含税价格为3650元,唐山兴业产的4.0*520的带钢承兑含税价格为3700元,唐山瑞丰继续实行次日结算政策。受成交低迷影响,唐山地区带钢厂不断下拉带钢出厂价格,各种优惠政策继续执行。据了解,当前唐山地区带钢产量正在逐渐减少,减产、停产现象不断增加。厂家急于出货的心情导致带钢价格不断跳水。今日,上海建材、热卷价格纷纷上扬,远期电子盘一路飘红,这使得经销商心态略有转好,短期内将抑制唐山带钢价格继续回跌。
管材:焊管:今日国内中心城市焊管价格继续下跌,国内重点中心城市4寸(3.25mm)焊管的平均价格为4282元,相比昨天下跌80元,其中天津、武汉、西安市场分别比昨天下跌150元、100元和100元。受热轧带钢出厂价格继续下跌的影响,钢厂成本线普遍下移,华北地区部分库存较大的管厂价格政策继续下调,市场心态也随之转差。目前,华北地区主要带钢企业带钢出厂价格仍明显高于热卷价格,市场预期带钢仍有较大回落空间,管厂对后市行情也基本看空,下游经销商购谨慎。本周,华北地区带钢小组会议即将召开,华北带钢结算价格预计将大幅下调,管厂成本仍将下移,后期焊管行情走势难以乐观。无缝管:今日全国无缝管市场价格整体仍显低迷,上海市场依旧是首当其冲,下降幅度为250-500元不等,北京、天津弱势调整,中南、西南、西北相对平稳。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监测显示,10月21日全国重点城市159*6均价6540元,较昨日降90元。在成交情况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钢厂频繁的调低价格,致使商家报价也较为混乱,且议价空间较大,部分大户对库存较大有低价抛货现象;对于相对平稳的市场,尽管报价暂时持稳,但是实际成交价让利幅度较大。上游管坯继续下跌,山东、无锡一带管坯业已低至3750元,无缝管市场必将同步下降。据悉,天管现已恢复生产,对于华北地区天管的协议户来说,将有带来库存的压力,此而,华北市场仍将弱势调整,华东地区下跌的势头仍难以遏制。
型材:今日国内部分中心城市型材市场价格继续下跌。国内重点中心城市25#工字钢的平均价格是4580元,较昨日价格下跌35元,其中西安、上海市场分别下跌250元、100元; 25#槽钢平均价格是4681元,较昨日价格下跌19元,其中上海、杭州分别下跌120元、70元;5#角钢平均价格是4371元,较昨日价格下跌27元,其中上海、杭州、武汉市场价格分别下跌100元、70元、100元。今日国内型材市场价格继续探底,不过华北部分城市市场价格基本维持稳定,但是市场成交依旧没有太大的起色。近期华东城市建筑钢材价格出现反弹,但是型材经销商似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预计短期内市场成交不会有明显的改观,短期内市场价格将继续以 弱势盘整为主。
特钢综述碳合结钢:今日国内碳合结钢市场行情全面进入了止跌回稳态势,其中苏杭一带地区报价有明显回涨势头,其中最大幅度有200元。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45#碳结钢:湘钢产Φ80mm为3750元,承钢产4000元,杭钢产Φ60mm为3800元,鄂钢产Φ50mm为3700元,南钢产Φ80为3850元;40Cr合结钢方面首钢产Φ20mm为4450元,Φ110mm为4850元,本钢产Φ180mm为5300元。受前期快速下跌的影响,国内碳合结钢整体行情开始逐渐走稳,并出现 小幅上涨的势头,其中以上海、杭州地区市场较为突出,而北方市场受地区差异今日行情仍然处于小幅下跌的过程。此外由于现在贸易商所销售的货都是手里的原有库存,当前市场大跌的时候,贸易商的想法就是想把库存清零,杀跌出货并拉高出货的目的。但目的都是统一的就是出货,尽量降低库存压力以规避风险。贸易商卖出去的货基本都是手里的现货主要是前期快速下跌过程中已经构成企稳的条件,加之钢厂方面的减产保价措施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等利好因素影响,导致近几日市场行情出现止跌回稳了。而华北地区价格也开始停止继续下跌的行情,商家观望钢厂近期即将出台的价格信息,以应对未来市场走势。预计当前市场价格止跌过程是市场快速下跌后的调整期,未来市场仍将继续保持下跌过程,行业内的供求关系尚未改变。
不锈钢:今日国内不锈钢市场行情出现止跌回稳的趋势,主要是受昨日伦敦镍价开始回稳的影响,以及前期市场行情快速下跌已经构成企稳的先决条件。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国内市场报价为:张浦产:冷卷304/2B 0.8mm为21500元,2.0mm为20100元;太钢产304/2B 2.0mm为19800元;热轧304/No.1 平板4.0-6.0mm为18700元,同规格张浦产为18400元,304/NO.1 卷板太钢产3.0mm为19800元。由于前期市场快速下跌已经构成市场回稳的条件,因此今日价格已经出现止跌趋势。而300系产品需求依然没有找到合理价位接手,导致今年300系产品大幅下跌,而200系产品价格却依然坚挺,主要是当前市场结构性的改变引起的,势必影响后期200系市场的大幅走跌。由于下游用户对后期市场的不看好,贸易商多取小批量进货、实现零库存的操作手段来运作,此外市场观望心态较重。虽然今日市场成交价格开始回稳但钢厂对市场价格持续下滑的担心,宝钢出台的12月份钢材价格也可以看出,未来市场行情仍然处于持续下跌的过程。
炉料动态10月21日国内炉料市场基本持稳运行。具体情况如下:
钢坯市场:今日国内钢坯市场整体基本保持平稳运行,市场继续充斥着浓厚的观望情绪。近日国内钢材价格跌势放缓,而钢坯市场也逐步停止了下行的步伐。当前各厂家出货量多少根据自身情况反响不一,市场分化现象明显,个别厂家出货量较前期略有好转,但仍有厂家出货情况较差。目前大多数厂家停炉减产,产量虽出现下滑趋势,但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局面。唐山地区普碳150*150方坯主流市场承兑含税价在3150元(吨价/下同),普碳165*225矩形坯主流市场承兑含税价在32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300元;天津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25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350元;山西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15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300元;山东淄博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4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500元;无锡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3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350元;河南安阳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5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600元;辽宁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7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800元;价格均与昨日持平。
铁精粉市场:铁精粉市场降幅有所减缓,但整体市场仍未摆脱下行命运。随着各钢厂12月份钢材价格下调政策的出台,再加上钢铁厂减产停产的消息不绝于耳,使得铁矿石市场恐慌情绪再次蠢动,部分购商继续压低价格购铁精粉,而实际成交状况依然不佳,整体市场再现波动景象,市场价格继续走低。大部分矿选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购商报出的购价格能接盘的厂家极少,供需双方处于胶着状态。进口矿现货市场持续走低,降幅一般在30元左右,进口市场的萧条景象仍在延续。近期铁精粉市场仍有继续走低的可能。目前唐山地区66%酸粉湿基不含税市场报价在590-610元,部分地区购商购价格在550元左右,基本没有成交量。武安地区64%碱粉湿基不含税出厂价格在630-650元。今日凌钢下调铁精粉购价格50元,66%酸粉干基购价格执行650元。北票地区66%酸粉湿基不含税市场价格在520元左右,下调30元左右。鞍山地区66%酸粉干基含税出厂价格在650元左右,后期市场仍有下行的可能。
生铁市场:生铁市场依然萎靡不振。虽然近期上海等地区钢材市场略有走高态势,但对生铁市场的影响却没有明显效果,整体钢材市场的低迷运行,各类钢材品种库存积压,钢厂亏损不计其数,中小型高炉停产数量已过半,可以说炼钢铁市场已基本丢失了阵地。铸造铁市场同样面临棘手问题,多数铁厂多遵循一单一议的出货方式,只要有意向购买,价格制定较为灵活。现阶段中间商均不敢轻易上货,超过百吨的发货量就已算大宗成交。近期生铁市场仍将表现回调态势。目前唐山地区炼钢铁市场现金价格在2500-2550元。武安地区炼钢铁市场价格在2600元,铸造铁市场价格在3600元。山东淄博地区炼钢铁市场报价在2400-2500元,铸造铁价格在3680-3700元。鞍山地区炼钢铁现款报价在2800元左右,铸造铁价格在3450元,下滑200元。
废钢市场:废钢市场稳中略有调整。近日华东地区钢材市场略有走高迹象,由此带动了江苏等地区部分钢厂购废钢的热情。连日来江阴地区部分钢厂上调废钢购价格,据悉,其上调原因在于,当地小型钢厂由于废钢吃紧以及日上货量大幅减少,使得部分中小钢铁企业小幅上调废钢购价格,而加大废钢的上货量。江苏地区市场走高,并未影响整个废钢市场的运行,部分地区废钢市场仍有一定下行走势。近期废钢市场将表现弱势盘整状态。目前北京地区重废市场报价在1800元左右,跌幅在50元左右;唐山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100元左右;南京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100元;大连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950元;安阳重废市场价格在2100元左右;广州重废市场价格在1850元;江阴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850元左右;常州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800元;临沂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750元;上海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850元左右;石家庄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000元;太原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900元;国内其他地区市场基本保持平稳。
焦炭市场:今日国内焦炭市场继续震荡下行,近期焦炭市场在走一个持续下滑之路,市场成交已经溃不成军。在钢市大环境低迷的情况下,钢厂对焦炭需求持续萎缩,一些焦化厂已经减产或停产,但当前焦炭市场跌势仍无法扭转,且一些厂家已经亏损。尽管如此,焦化厂仍在低价抛货,主要要库存量较大,需回笼资金。短期来看,在无明显利好因素的情况下,近期焦炭市场仍将弱势调理。河津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750元,太原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唐山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天津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2000元,河南安阳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无锡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900元,淮北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950元,淄博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900元,潍坊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50元,安阳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辽阳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七台河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较昨日价格跌50-150元。
钢厂资讯钢厂调价:20日济钢螺纹钢下调900元,中板下调700元,厚板下调700元,热轧卷板下调400元;21日水钢线材、螺纹钢上调100元;21日厦门众达高线上调140元,螺纹钢上调120元;21日沙钢螺纹钢下调400元,普线价格下调500元;21日莱钢中小规格H型钢普降550元,大规格H型钢普降850元,工槽钢普降700元;21日天津江天槽钢下调320-380元,H型钢下调370元;21日天津兆博所有规格型材下调100元。
钢厂动态:首钢参与贵州煤钢电项目;武钢与韩国POSTEEL签订合作协议;力拓与敬业集团就铁矿石的供应达成合作意向;南钢成立现货公司;南阳汉冶船板钢通过韩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沙钢冷成型用热轧低碳钢钢带获标证书;中天钢铁1号高炉技改工程竣工投产;湖州宝华拟将增加Φ1020mm焊管生产线;宝钢中厚板分公司3号加热炉建成点火;海南西洋不锈钢50万吨不锈钢项目动工;武钢条材总厂加热炉“油改气”工程点火成功;石横特钢炼钢厂2号60吨转炉建成投产;本钢集团公司首创全连铸工艺成功生产出823钢;邯钢研制成功家电冲压用镀锌板SGCD1;宝钢分公司1580热轧年修启动;10月17日,攀钢炼铁厂一号高炉进入年修,休风停炉28天;柳钢于2008年10月20日对中板生产线进行为期10天的年修,影响产量约4-4.5万吨左右。
国际动态国际焦点:巴西钢铁协会:巴西9月份粗钢产出年比增长5%:由于巴西国内对钢铁的持续需求,巴西钢铁生产商9月份生产了300.1万吨钢铁,而去年同期为286.8万吨,年比增幅为5%。9月份巴西轧制钢产量略有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15.5万吨下降到214万吨,降幅为0.7%。根据巴西钢铁协会的数据,7月份巴西建筑业对钢铁需求持续推动长钢产品产出的增加。但是尽管有巴西汽车行业的强劲需求,扁钢产出已经是连续7个月下滑。日韩钢企购得巴西铁矿 沙钢出局:日韩钢铁企业以31.2亿美元获得巴西国家钢铁公司旗下一铁矿40%股份,沙钢参与竞购未果。日本和韩国钢铁生产商组成的联盟以31.2亿美元竞购获得巴西国家钢铁公司(下称CSN)招标出售的铁矿石子公司股份。宝钢:淡水河谷在错误时间做出的错误决定: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试图提高面向亚洲客户的铁矿石售价是在错误的时间做出的错误决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周一表示。越南钢贸易商寻求出口税进一步降至零: 钢价下跌和当地需求呆滞,越南钢贸易商仍寻求进一步下调出口税,尽管最近出口税连续两次下调,即9月份从原20%降至10%,10月初又从10%降至5%。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4季度钢价继续低迷,世界各大钢厂相继减产,钢厂和贸易商都面临大的亏损。越南钢材市场亦受到大的冲击,东南亚钢厂亦开始声称减产。奥钢联推迟黑海钢厂项目:奥钢联集团公司目前证实,黑海钢厂项目场址的决定不会在今年前做出。 这家奥地利钢厂之前于12月前做出这一决定。公司高层于上周反应说,鉴于目前下滑的经济环境,该公司将重新考虑这一。奥钢联于昨日称:“由于金融危机,加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这一决定将推迟到09年做出。
国际行情:欧盟中厚板市场继续下滑:分析家认为,欧盟中厚板市场价格还需再跌100欧元,价格不跌到底部客户是不会开始购的。经销商也停止了购,而在等待钢厂声称11月份降价,生产厂家不得不降30或40欧元/吨。由于缺少成交,很难得到当地的准确成交价,据说可能为750-820欧元/吨。印度本财年钢材进口800万吨:印度上财年共进口钢材600万吨,本财年钢材进口量还会增加1/3,达到800万吨。印度JSW第2财政季度粗钢产量增14%:京徳勒西南钢铁公司(JSW)截止到9月份的第2财政季度粗钢产出增14%,粗钢季度产出首次超过100万吨,上半财年共生产粗钢1.5万吨,增18%。成本下降导致泰国钢价下跌20%:于国际油价连续下滑,使生产成本降低,多项商品特别是建筑用钢材,包括棒材、型材、钢管和铁钉等降幅平均达20%.由于生铁和废钢等原料价格下降,促使泰国棒材平均售价由每条184.5泰铢下降到174泰铢,降幅达5.69%。C型钢零售价自每段775.5泰铢降至764泰铢,下降1.48%;钢管平均售价由2067泰铢降至2038泰铢,降幅1.4%。矿商阿特拉斯拟在中国现货市场销售6.5万吨铁矿石: 澳洲矿商阿特拉斯将在中国的现货市场初步销售6.5万吨铁矿石.这批铁矿石来自阿特拉斯的新矿山.该公司正在等候签订长期供应合同。
2011年度有什么新的财政政策,法规?
一 经济增长的现状
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大致经历了急剧下降和稳定复苏两个阶段,即1991~1998年连续7年的经济衰退和1999年以来连续8
年的恢复性增长,并以年均6.4%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的出色表现不仅对其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和对外政
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起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度关注。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四个新
兴的“经济巨人”,复合成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新词汇———“金砖四国”(BRICs)。2007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
告》,预测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4.9%;2007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这一预测进行了更新,将世界经济增长率上调至5.2%,主要原因
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包括对俄罗斯经济的乐观估计。因此,不少国际问题专家和国际组织断言,“俄罗斯重新崛起”是必然的,
它将于2028年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并将对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持续增长了8年的俄罗斯经济的现
状。
(一)经济总量指标持续好转,跻身世界十大经济强国的行列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引起综合国力变化的最明显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下降的最直接表现和最主要原因便是其经济的“雪崩式”滑坡。20
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为其激进的经济转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时期,“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50%……大概这是俄罗斯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沦为世
界二流国家,或三流国家的危险”……到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及美国的1/10和中国的1/5”。
2000年以来,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俄罗斯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的恢复性增长,总体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基本上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
2000~200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增长了70%,工业增长了75%,投资增长了125%。
2006年,俄罗斯GDP增长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增幅达6.7%,经济总量首次超过苏联解体前水平。
2007年的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将再度使经济学家们感到惊讶:与2007年初的预测不同(6.6%),俄罗斯GDP增长速度达到8.1%,经济
总量达到1.35万亿美元,人均GDP达9
500美元[3],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与此同时,200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已相当于1990年的水平。这意味着俄罗斯结束了始于20世纪90年代
初的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危机。
2007年以来,拉动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据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俄罗斯固定资本投资实现了高达21%的增长,工业增长速度达到了6.3%。
特别突出的是加工业,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7年,加工工业的增长率为9.3%,相比较而言,矿产开仅增长了
1.9%,而发电量减少了0.2%。2000~2007年,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一倍多,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2000年俄罗斯有30%的人口处
于贫困线以下,目前这一指标已经降低到了14%。这8年里,平均工资从2 200卢布增长到12 500卢布,平均退休金从823卢布增长到3
500卢布,从而促成了俄罗斯居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扩大[4]。
(二)财政金融状况明显改善,抵抗风险能力增强
近年来,俄罗斯联邦预算稳定基金的设立和黄金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俄罗斯财政金融状况得以明显改善的重要前提。
俄罗斯法律明确规定,稳定基金是俄联邦预算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由石油价格超过基准价格而形成的超额税收收入提成形成,单独核算和管理。稳定基金
的任务是,“在原油价格低于基准价格[5]时确保国家预算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避免原油价格波动导致的不良影响”[6]。稳定基金设立于2004
年1月1日,2004年2月1日的初始规模为1 060亿卢布。当时,俄预计2004年的稳定基金可达到800亿~1
000亿卢布。但是,由于2004年国际油价上涨势头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稳定基金的规模也迅速扩张,一年之后就达到了5
000亿卢布。截止到2008年1月底,俄稳定基金的规模已达到3.85万亿卢布。
2月1日,俄罗斯稳定基金被分为储备基金(当发生世界金融动荡时的安全气囊)和国家基金(其收入将用于退休金改革)。
同时,近些年来,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俄罗斯依靠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产品而形成的大量外贸顺差,对稳定俄国内经济、填补国库空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俄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8年4月1日,俄黄金外汇储备量已达5 0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日本。
2007年,受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俄通货膨胀率高于年初时8%的预测,达到11.9%。虽然俄罗斯的通货膨胀顽疾并没有完全治
愈,但价格相对稳定的趋势和充足的黄金外汇储备为卢布的自由兑换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俄相信,以这样的外汇储备实力来保障卢布的可自由兑换是绰绰有
余的,可以说为可能发生的货币投机风潮、突发性贸易支付冲击和国际收支短期失衡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证[7]。从2006年7月1日起,俄罗斯取消了货币领
域里最后一道限制,从而实现了卢布可自由兑换这一战略性任务。
(三)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吸引外资显著增加
丰富的自然为俄罗斯经济的振兴提供了别国无法企及的坚实基础。俄已探明的储量
约占世界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俄已探明的储量价值约为30万亿美元,美国为10万亿美元,
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仅为2.5万亿美元[8]。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生产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组中,
能源的作用正在被重新定位,处于国际产业链上游的产业正拥有越来越强的话语权。因此,产业,尤其是性产品的出口对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其在世
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导致的卢布贬值和2000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为俄罗斯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外
部环境。2000年以来,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总额从2000年的1 050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5
522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出口3 524亿美元,同比增长17%;进口1 9亿美元,同比增长44.9%;顺差从2006年的1
634亿美元下降到1 528亿美元,减少106亿美元,这意味着全年净出口同比下降6.5%。据俄海关公布的数据,在2007年俄罗斯3
524亿美元的出口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收入为2
200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出口总额的62.4%[9]。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飙升以及欧洲国家更加依赖俄天然气,使得俄油气出口收入大增,从而促进了俄罗
斯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明显好转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2002年,美国和欧盟分别正式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2003年,国际信用评级机
构穆迪公司一次将俄主权信誉等级提高两个级别,由适合投资的BA2级提高到适合投资的BAA3级;美国权威的A.T.科尔尼咨询公司所做的投资信心调查表
明,俄在世界投资吸引力排行榜中的位次已经从2002年的第17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7位,进入世界最受欢迎的10大投资地之列。西方商界不仅开始议论
“俄罗斯经济
现象”,而且开始大举进入俄罗斯这一新兴投资热土。可口可乐、肯德基、三星等纷纷扩大对俄的投资。根据俄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2006年相
比,2007年的资本净流入增加了一倍,达到823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为471亿美元,占国内总产值的3.3%[10]。对俄罗斯进行投资的国家主
要是:英国、荷兰、塞浦路斯、卢森堡、瑞士、法国、德国、爱尔兰和美国,这些国家的投资占外国对俄累计投资额的86.3%,占外国对俄累计直接投资的
85.1%[11]。
我们在盘点俄罗斯经济业绩时不能忽视的是,面对苏联解体之后国家的艰难形势和后冷战时代的挑战,俄罗斯不得不加快其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尤其是加
入“七国集团”(G7),使“G7”发展为“G8”,并于1998年成为“G8”的完全成员。可以说,“G8”见证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的主要变
迁,其议题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转换,从经济议题扩展到政治、安全议题乃至全球问题等领域。由于在上述领域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八国集团”渐渐被世
人誉为正在形成中的全球治理中心。2006年7月,俄罗斯首次以国的身份举办了八会,能源安全、防控传染病以及发展教育等峰会主题既具有全球意
义,也体现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特色。现在,俄罗斯在G8内部已经体现出更多的独立性,作用也在日益提升。
二 经济增长中的隐忧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已确立了本国的市场化和全球化方向,客观上说已经选择了有效配置的经济机制和国际环境,为其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性基
础。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雪崩式”滑坡,严重损害了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存量基础,错过了发展的机遇,而1999年以来俄经济的恢复性增长终于使国家摆脱
了危机,走上了重新崛起的道路。但是,今天的俄罗斯经济已经不再是封闭状态下的经济,在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俄罗斯经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
“增长中的隐忧”。
(一)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升级艰难
2007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大部分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但是,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处于高位仍是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表明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任重道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迅猛发展,对各国经济的现代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新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
响。全球经济在这一轮技术创新背景下形成了“美国—日欧—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型国际分工新格局,其中美国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周
期性转移,形成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日欧利用高新制造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市场需求,形成了高新制造业的优势地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转轨国家)则只能利用其丰富的自然和劳动力禀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能源及原材料行业和普通制造业领域发挥成本优势,从而寻求自身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这样看来,如果高盛公司把“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和印度分别视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的话,那么,将俄罗斯作为“世界原料
供应基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俄罗斯经济转轨十几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积极变化,但也必须看到,经济结构畸形尤其是能
源原材料比重过大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自然,特别是燃料—原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俄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天然气、煤炭、
电力、有色和黑色金属以及机器设备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出口商品结构基本上维持了燃料—原料类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态势,这类商品的出口额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连续多年呈上升势头:1994~2000年这一指标一直保持在82%~85%。其中,燃料类(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商品出口额占出
口总额的比重为40%(金属类占20%)[12]。2004年这一指标上升到59.9%,2005年达到了61%,2006年进一步升高至
68.5%,2007年略有下降,但仍然高达67.7%。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会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而且会时常受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从而使
本国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受外部因素的左右而产生波动,以至于俄和国际组织在预测俄经济发展趋势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作为重要参考因
素。例如,2007年8月,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把对2007年的石油价格预测从55美元/桶提高到64美元/桶,从而将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
测从年初的6.05%提高到7.3%~7.4%。
应该说,俄罗斯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是不合理的,它是其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地位的体现。如果说经济条件下的苏联工业是在
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那么,经济转轨初期的俄出口商品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话,而
在进入21世纪后的高科技时代,如果不改变这种畸形落后的产业结构,经济就难以实现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更不可能占领世界经济的制高点,甚至有可能
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样就会在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
格局中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正如有文章指出,像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出售只能作为经济复兴的起点,“兴国”战略不可能引领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
要改变这种产业结构,不仅需要正确的经济政策,而且需要大量投资和先进技术,这一切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16]。其实,俄罗斯已经意识到了这一
点。2007年4月,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在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俄罗斯以石油和天然气开和出口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已经发挥到极
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二)缺乏发展人力资本的条件,经济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一直面临着与发展人力资本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特别是有劳动能力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高,人的预期寿命降低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人口老龄化等,这一切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
同时,由于卫生、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进展缓慢,具有专门知识和熟练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缩小。俄罗斯《200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
期纲要》指出:“后工业化社会条件下卫生、社会领域和教育体系的效率不足,是恶化人力资本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因的因素之一”。
竞争力概念一般包括商品竞争力、商品生产者(公司)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几个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要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商品。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经济竞争力问题。
商品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需求、价格、质量以及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业绩等。商品竞争力首先取决于价格,而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成本。
商品生产者或公司(企业)竞争力包含在一系列的优势中,这些优势只有在世界市场上通过与外国公司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才能显现出来。生产的盈利水
平、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战略、管理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等等都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实际上,公司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
质量,即公司战略和公司行为;二是公司经营环境的质量,即微观经济环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提供的数据,到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的公司竞争力不仅大大
落后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韩国和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此外,经理人水平也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俄罗斯
的这一指标远远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结果表明,在53个被调查国家中,俄罗斯经理人水平位居第51位,金融企业家为第50位,售销企业家为
第52位,管理专家的培训水平为第50位。这说明俄罗斯公司的竞争力很低。正因为如此,普京在2003年总统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大多数经济部门
缺乏竞争力是俄罗斯面临的严重威胁。
国际竞争力是商品竞争力和公司竞争力的综
合反映。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来看,它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创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
财富的能力。IMD对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名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效能、效能、基础建设以及经济表现等四大类指标。俄罗斯在1994年第一次被列入国际竞争
力的报告中,但当时并没有把它按照竞争指数列入排名表,只是按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了一些比较。1996年,俄罗斯正式被列入排名,当时
它位于第48名,实际落后于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国
际竞争力有增强的趋势。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7年5月公布的2007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俄罗斯从第46位升至第43位,而在2008年《国
际竞争力报告》中又从第43位降至第47位,仍然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韩国为31位,印度为29位,
中国为17位)。
应该看到,俄罗斯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虽然其经济充满活力,但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的主要难题之一。从目
前的情况来看,俄竞争力的上升势头估
计会保持下去,按GDP排名也已进入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21],但要想挤入世界经济竞争力排名前10位还有异常艰难的道路,并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动尴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难有建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民族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行为主体之一,只
有积极融入这两大潮流,才有可能通过市场规则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加快经济增长与发展,提高国民,增强国家竞争力。但是,就目前情况看,俄在上述
两个方面的运作空间十分有限,近期内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前景比较渺茫。
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推动下,在国际分工空前深化的基础上,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扩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在全球范围
进行合理配置,是各国经济紧密依存、互相融合成全球经济整体的一种发展状态和过程。作为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主要表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从目前俄罗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看,应该说是处在最低水平上。参与贸易全球化的
重要表现不仅是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融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俄罗斯从1993年提出申请至今已近15年,入世谈判却仍在进
行中。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长期游离于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之外,不仅破坏了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完整性,也使俄罗斯无法享受到全球自由贸易的利益。俄希望在
2008年之前完成入世谈判的所有工作,这不仅取决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态度,也取决于俄要做出实质性的让步。除此之外,俄参与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程
度就更低了。
当然,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从而引发新一轮空前激烈的竞争。
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
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比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经
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相对上升,从而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俄罗斯能否成为“崛起中的大国”,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格局中
处在什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
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进程中,俄罗斯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前景远不乐观。
如果说北约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那么欧盟东扩则导致俄罗斯经济发展空间大为收缩。1998年,俄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认为“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上前景最好的经济联合体”,并将俄罗斯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利用亚太经合组织的潜力使俄罗
斯最有效地融入亚太地区一体化”。
但是,由于APEC组织本身的特征和局限性,很难在近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不可能给俄罗斯一席之地的。这就构成了俄罗
斯还没有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难有建树的尴尬局面。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组织的构建和完善,已成为实现要
素优化配置、强化竞争实力的先决条件。如果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置身于这一进程之外,必然会严重影响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俄罗斯也不例外。
三 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普京经济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战略宗旨是“强国富民”。因此,在2003年总统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了在到2010年
的10年内使GDP“翻一番”的战略目标,2004年又提出俄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以保证GDP“翻一番”、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和减少贫困。为此,俄制定了《2008年前工作的基本方针》和《200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提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发展模式和政
策措施。实际上,俄和经济学家已经把目光放得更远,开始预测到2030年的经济发展前景。综合俄罗斯官方文件、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最近俄经济中出现的一
些新情况,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呈现出立足能源和科技两大优势产业 谋求经济的“赶超型”发展以及刺激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
(一)使这一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争当世界“能源超级大国”
(二)使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三)大力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为了避免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改善经济结构,俄继续通过引导国内投资和消费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对于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带动国内消费需求。2004年以来,由于俄罗斯实施了居民实际收入超过GDP增长幅度的政策,从而带动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根
据俄联邦预算,2007年俄仍投入巨资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让低收入者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际利益。按,2007年俄公务员平均工资提高
15%;退休金标准提高20%以上;军人津贴标准在年初提高15%的基础上,从秋天开始又提高11%,大学生的助学金标准从2007年9月1日起提高
50%。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俄罗斯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提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消费与生产互动的角度来考察,在居民收入和生
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第二,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市场机制和调控的关系,许多年来不愿意建立国家直接参与商业项目的机制。最近两年,俄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建立了专门扶持相应投资项目的机制。
综上所述,近几年俄罗斯经济确实以其较高
的增长速度引起世界的关注,随着其综合国力的逐渐恢复,甚至出现了“俄罗斯威胁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俄罗斯经济中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和解决力度,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经济未来的走势。尽管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其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市场自由程度、司法
和商业竞争制度完善、社会收入差距、技术创新与开发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此外,未来世界的总体经济环境、政治稳定等外界因素,也会
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俄罗斯石油与世界关系
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当前我国财政经济形势
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收入方面,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将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基础。但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企业实现利润增幅下降,加上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率结构翘尾,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延长实施并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都将减少收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方面,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等,都需要增加较多的财政投入,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二)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根据中央决策部署,2012年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落实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好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开展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稳步扩大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增加能源性产品、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减轻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税收负担。依法落实好其他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清理取消部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扩大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是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较大的财政支出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防止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四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全部牧业半牧业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提高困难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扩大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2012年,全国财政将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四是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做好未完工项目建设的同时,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以上,缓解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问题;五是大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六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支持农田水利等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三)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经济社会政策和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主要指标拟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收入55920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下同)增长9%;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00亿元,合计可使用的收入总量为5862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总量64120亿元,增长13.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8519亿元,增长12.1%;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增长1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11年预算持平。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减少10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82708.35亿元。
根据地方预算初步安排情况,中央财政代编的地方本级收入57680亿元,增长10%,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合计102781亿元;中央代地方发债2500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05281亿元,增长13.9%。发行地方债比上年增加500亿元,主要是考虑保障性安居工程需加大投入,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后公益性在建项目需要安排一部分后续资金等。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由地方各级人民编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财政收入113600亿元,增长9.5%。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1630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24300亿元,增长14.1%。收支差额8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比上年减少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
1.中央预算主要收支项目安排情况
(1)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预期指标,考虑财税政策调整的增减收因素,对各项收入进行具体分析测算,2012年中央财政主要收入项目指标拟安排如下:国内增值税20250亿元,增长10.8%;国内消费税7700亿元,增长11%;关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7528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11120亿元,增长11%;个人所得税3400亿元,下降6.4%;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9950亿元,增长8.1%;非税收入2826亿元,增长5.6%。
(2)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拟安排如下:
教育支出3781.32亿元,增长16.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028.87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2752.45亿元。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补助150亿元,增长48.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安排资金1057.54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安排奖补资金160亿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安排资金82亿元。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安排资金256.8亿元,增长91.7%。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补助206.亿元。推进“985工程”、“211工程”等,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安排资金1352.5亿元,增长24%。
科学技术支出2285.46亿元,增长12.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23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1.06亿元。进一步优化科学技术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安排资金456亿元。增加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础科研机构能力建设等,安排资金324.59亿元。支持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安排资金1193.9亿元,增长19.7%。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安排资金41.2亿元。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地方科技工作发展,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93.84亿元,增长18.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07.33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286.51亿元。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安排资金145.46亿元。加大对国家重点文物、大遗址、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安排资金61.24亿元,增长40%。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安排资金27.5亿元,增长37.5%。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安排资金34亿元,增长70%。
医疗卫生支出2035.05亿元,增长16.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83.31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951.74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50.73亿元,增长21.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70.63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180.1亿元。从7月1日起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补助771亿元。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补助2173.73亿元。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和12元增加补助,进一步完善孤儿、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救助体系,安排资金928.88亿元。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安排资金288.37亿元。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安排资金130亿元。加大就业扶持政策力度,安排资金439.17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2117.55亿元,增长23.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37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743.15亿元。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适当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并提高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安排资金1787.46亿元,增长24.8%。
农林水事务支出5491.45亿元,增长14.8%。其中,中央本级支出427.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064.01亿元。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安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654.46亿元。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和品种,进一步加大造林补贴力度,安排资金1693.38亿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安排资金101亿元,增长53%。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安排资金290.12亿元。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安排资金150.58亿元。大幅增加综合扶贫投入,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372.86亿元,增长18.7%,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助机制等,补助248亿元。
节能环保支出1769.1亿元,增长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63.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705.66亿元。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安排节能减排资金1069.19亿元,增长13.3%。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安排资金474.56亿元,与上年持平。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进能源清洁化利用,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安排资金141亿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交通运输支出3565.93亿元,增长8.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434.65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3131.28亿元。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推进国省干线、内河航运、综合客货运枢纽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2367.44亿元。继续对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等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安排资金659.46亿元。支持地方取消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补助260亿元。
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877.26亿元,增长6.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450.6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26.66亿元。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安排资金146.59亿元,增长42.4%。推进勘探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396.74亿元。继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安排资金70亿元。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4.19亿元,增长9.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609.57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364.62亿元。继续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安排粮食风险基金320.3亿元。健全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收储制度,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安排粮油等重要物资储备资金518.76亿元。
国防支出6503.11亿元,增长11.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6479.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23.91亿元。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改善部队训练生活条件,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公共安全支出1826.64亿元,增长7.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142.8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683.75亿元。完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稳步提高地方政法经费补助水平,支持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化解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债务,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基层监管部门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促进保障食品安全。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安排情况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增长13%。其中:税收返还5188.55亿元,增长2.2%;一般性转移支付22526.19亿元,增长23.1%;专项转移支付17386.26亿元,增长5.2%。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8583.65亿元(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1075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371亿元,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77.65亿元),义务教育等转移支付1680.32亿元,基本养老金和低保等转移支付3774.38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1063.48亿元,村级公益事业奖补等转移支付253.09亿元,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784亿元。
汇总各项支出,2012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增长19.8%;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5124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2286.6亿元,增长17.9%。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4724.2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628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5313.9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620.5亿元。中央基建投资安排合计4026亿元。
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2011年初余额为878亿元,执行中用超收收入补充和支出结余转入,共增加2892亿元,年底余额为3770亿元。2012年初预算调入使用2700亿元后,剩余1070亿元。
2.地方预算主要收支项目安排情况
主要收入项目。国内增值税6640亿元,增长10.9%;营业税14820亿元,增长9.7%;企业所得税7550亿元,增长12%;个人所得税2267亿元,下降6.4%;城市维护建设税2920亿元,增长12%;契税3050亿元,增长10.4%;非税收入12485亿元,增长10.1%。
主要支出项目。教育支出17900.24亿元,增长18.4%;科学技术支出2110.3亿元,增长13.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5亿元,增长15.9%;医疗卫生支出7264.6亿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367.29亿元,增长16.2%;住房保障支出4024亿元,增长15.2%;农林水事务支出10816.78亿元,增长14.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586.05亿元,增长12.4%;交通运输支出7790亿元,增长9.1%。以上各项支出,包括地方用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支出。
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由地方各级人民编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四)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1.中央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中央性基金收入2990.35亿元,下降4.3%。其中:铁路建设基金收入680.4亿元,港口建设费收入92亿元,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及机场管理建设费收入218.35亿元,**公益金收入349.2亿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收入234.8亿元,中央农网还贷资金收入105亿元等。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17.31亿元,可安排的中央性基金收入总量为3807.66亿元。中央性基金支出3807.66亿元,增长22.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4.33亿元,增长15.8%,包括铁路建设支出680.4亿元,港口建设支出64.44亿元,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及机场管理建设支出134.08亿元,**公益金用于社会、体育、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支出319.51亿元,中央农网还贷资金支出109.68亿元等;对地方转移支付1310.33亿元,增长38.4%。
2.地方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地方性基金本级收入31806.41亿元,下降16.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7010.66亿元(下降18.6%),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722.49亿元,**公益金收入304.41亿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770.04亿元等。加上中央性基金对地方转移支付1310.33亿元,地方性基金收入为33116.74亿元。地方性基金支出33116.74亿元,下降11.7%。其中: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8241.05亿元,包括征地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19415.71亿元、农业土地开发整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补助农民等支出1534.92亿元、教育支出305.94亿元、农田水利建设支出2.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624.89亿元、城市建设支出6061.62亿元;**公益金用于社会、体育、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支出312.49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的支出637.44亿元;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的教育支出665.99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性基金收入34796.76亿元,下降15.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17.31亿元,可安排的全国性基金收入总量为35614.07亿元;全国性基金支出35614.07亿元,下降10.2%。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1.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2012年,进一步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将部分部委所属的一些企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增加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844亿元,增长10.3%。其中:利润收入823亿元,产权转让收入20亿元等。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1.07亿元,可安排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875.07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875.07亿元,增长13.7%。主要用于:中央企业兼并重组支出80亿元,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支出133亿元,重大科技创新支出110亿元,节能减排支出80亿元,支持企业“走出去”支出80亿元,企业改革补助支出225亿元,新兴产业发展支出45亿元,国有股减持收入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20.1亿元,其他用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支出51.亿元,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50亿元(增长25%)。
2.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02.49亿元。其中:利润收入208.98亿元,股利、股息收入76.2亿元,产权转让收入79.91亿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6.02亿元等。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支出402.49亿元。主要用于:企业兼并重组支出30.46亿元,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支出166.98亿元,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支出28.11亿元,节能减排支出16.79亿元,企业改革补助支出70.2亿元,其他项目支出49.1亿元等。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246.49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1.07亿元,可安排的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1277.56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277.56亿元。
汇总上述公共财政预算、性基金预算中安排用于教育的支出,以及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
以上有关预算安排的具体情况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12年全国预算(草案)》。
三、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完成2012年预算
(一)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三)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四)狠抓增收节支。
当今世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储量、生产、出口和过境的能源大国,自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就把能源出口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俄石油即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所谓国际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态势。俄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国际石油供求紧张,油价不断飙升。当前,“梅普组合”正积极利用对俄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想尽办法使俄罗斯在石油供求关系、运输体系、定价机制和天然气贸易
等方面对国际能源格局施加影响,借此提高俄在国际经济政治大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能源格局的基本状况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其中石油占能源消费的40%。世界石油版图经历了从“墨西哥湾时代”到“波斯湾时代”的变换。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打出第一口油井到20世纪中期,世界石油版图被称为“墨西哥湾时代”。这个时期美国和委内瑞拉是石油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美国在“墨西哥湾时代”对石油的控制,促进和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霸主地位。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标志着世界能源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东,世界能源版图的波斯湾时代开始了。在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世界石油市场基本处于消费国主导时期,石油的产量和价格由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公司操纵;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成立,标志着国际石油公司和石油产出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大公司对石油的控制权力被弱化。20世纪70年代,接连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力量趋于平衡。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中东产油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越
来越严峻,而世界经济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保障石油安全,无论是石油生产国还是消费国都纷纷制定了能源多元化战略,因而使国际能源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美国和欧佩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家。由于美国对石油的强大需求再加上美国自己繁荣的生产,使得美国对石油市场和世界石油政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步。美国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需求量和生产能力方面,另一方面反映在石油——美元定价机制上,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确定了美元作为交
易媒介的垄断地位,这不仅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而目影响了世界经济和各国财富的流向。欧佩克国家拥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0%和供应量的40%。由于世界经济对石油严重依赖,因此,作为石油终端供应商,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供应方面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它们不得不与霸权国家达成妥协,实现所谓的“相互依赖”。
第二,俄罗斯、里海、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在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上升。俄罗斯是欧佩克之外石油含量是丰富和生产、出口能力最强
的国家。里海蕴藏着丰富的能源。据有关方面统计,里海的石油储量约在1100亿桶到2400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8%。苏联解体后,里海的石油成为独立于俄罗斯之外的能源,并成为西方石油消费国追逐的对象非洲石油蕴藏丰富,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中心,相对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人巨资进行勘探开发。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石油相继进人国际石油市场,强烈吸引了石油消费国的目光,对欧佩克绝对供应国地位造成了一定冲击。
第三,能源消费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近年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渐进快车道,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长,推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中心发生了转移。亚洲近20年来石油消费量增长了一倍,石油需求量由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0%上升到25%,成为与北美、欧洲石油消费量基本相当的重要地区,是影响国际能源格局变化的新生力量。
俄罗斯能源优势得天独厚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能源最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与其他能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俄罗斯能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俄罗斯能源储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具有稀缺不可再生且分布不均的特点。世界石油主要分布在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再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巨大“石油心脏地带”。俄罗斯在“石油心脏地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俄罗斯的油气分布非常广泛,从乌拉尔山以东到太平洋沿岸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诸多储量可观的油气田。按照石油探明储量排名,俄罗斯石油储量为70—10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8%—13%、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中.俄罗斯占32.6%,按探明储量计,其供给时间约为90年,按预测储量计则供给时间可为100年。
第二,俄罗斯拥有极强的油气生产和出口能力。承接了苏联时期的生产体系,俄罗斯的石油生产能力极强。根据俄能源工业总调度局的数据统计,2006年俄石油产墩4.8亿吨,2007年出产石油4.9亿吨。俄罗斯石油一半用做出口,2006年出口2.5亿吨,2007年出口2.53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的12%,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考虑到欧佩克内部成员之间矛盾不断、中东地缘政治环境恶化以及石油消费国纷纷谋求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等因素,俄罗斯能源对国向消旨源供求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优越。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战并不仅仅是获得足够的石油,而且还包括如何把石油从地下弄出来然后运送到需要人的手里。由于富产石油的中东地区与石油消费国大多远隔重洋,因此,从中东地区向外运输石油基本都走海路,并且有相当数量的油轮需要经过由伊朗控制的霍尔术兹海峡和险象环生的马六甲海峡,这无疑增添了石油安全的危险程度。俄罗斯雄踞欧亚大陆,具有贯通四方而很少受到地理条件约束的优越地缘环境,与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亚洲和石油消费量最多的欧洲都有陆路接壤,因此,俄罗斯能源出口可以用最经济、最安全的陆路管道运输,以此降低能源运输的风险和成本。
第四,俄罗斯有发达的能源输出管道系统。目前,俄罗斯已有三条通向欧洲的石油管道和一条横跨波罗的海海底直达德国的“北方溪流”天然气输送管道;2008年初俄又与保加利亚和寒尔维亚签订了准备修建“南线”天然气管道的协议;通往亚太市场的“泰纳线”一期也在按建设中。同时,俄罗斯还控制着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遍布各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和石油配送渠道,这些管道为俄扩大能源出口,影响能源进口国和过境国的政治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五,俄控制着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大部分生产和出口。在俄独立后掀起的私有化浪潮中,控制着俄90%的天然气开和运输体系的俄气公司非常“荣幸”地始终掌握在国家手中。普京执政后,俄通过各种手段又将已经私有化了的石油公司重新掌控在手中。由控制的油气公司虽然市场化程度较低,但却有利于使这些公司的生产和出口符合国家的政治需要,成为俄推行能源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俄罗斯能源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前苏联并没有参与国际能源市场基本体系的创建,因此,尽管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它不是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因而,
在发挥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能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力量日益凸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能源威力,俄罗斯调整了国家能源战略,积极扩大能源出口,使俄罗斯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能源领域原有的力量平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冷战时期,苏联的石油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经互会”成员国及部分西欧国家,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不大。苏联解体后,能源出口成为俄罗斯财政和外汇收人的主要来源,其石油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并逐渐成为国际能源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除了欧洲仍然是俄罗斯能源最大的用户外,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以及韩国都非常看好俄能源,以减少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进口的安全系数。随着俄罗斯石油出口渠道逐渐拓宽,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将不断蚕食欧佩克国家的份额,在平衡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维护市场稳定上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从而使国际石油供求格局逐渐改变。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大多用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陆路管道运输。俄罗斯一直都非常重视能源出口管道建设,已初步形成“扇”形油气管道战略:俄罗斯已有的和正在修建的以及将要修建的油气管道构成“扇”形油气管道战略中的扇骨;油气管道覆盖的地区形成扇面;由国家牢牢控制的能源企业是俄罗斯手中的扇柄。俄手中的能源工具,就像铁扇公主手中的芭蕉扇,可以伸缩自如,只要轻轻摆动,就能产生威力无穷的效用,并因此使国际石油运输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另一个影响国际石油格局的因素是石油价格。石油价格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是实实在在决定着国际资金和政治影响的流向和速度。因此,西方石油消费大国和主要产油国都非常关注全球油价的波动,并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石油定价。作为石油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当然也不甘人后。目前,俄乌拉尔牌原油已占国际原油市场份额的12%,成为了能够影响国际能源供求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俄罗斯还积极筹划开设了以卢布作为计价和结算工具的俄罗斯石油,以彻底扭转俄罗斯石油没有自己的定价权的被动局面。
俄罗斯大力推进由卢布主导的石油定价机制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挑战国际市场现行的石油定价体系,打破石油价格机制由欧佩克和西方国家垄断的局面;第二,利用油品交易使用卢布结算的机会,提升卢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已给石油出口国和消费
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引发了部分欧佩克成员国对用美元定价的石油交易体系的不满,提出改用其他货币进行石油贸易结算。这使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挑战美元主导地位的有了实现的希望。
随着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增幅逐渐降低,以及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其他的能源天然气因具有分布更广、更清洁的优点,有可能逐渐替代石油成为未来最主要的能源。在天然气领域,俄罗斯的地位与沙特在石油领域的地位一样举足轻重。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像石油欧佩克的天然气组织,天然气的定价机制还未形成,因此,俄罗斯容易在远未成熟的国际天然气市场上拥有更
多的发言权,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充当国际天然气市场的“领导者”,俄罗斯对创建国际天然气联盟态度积极。早在2002年,普京就提出,由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成立一个“欧亚天然气同盟”,旨在协调天然气生产国的政策和价格。此后,关于俄罗斯和其他天然气生产国成立同盟组织的传闻从未停止显而易见,成立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天然气国际组织,对俄影响国际能源市场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总之,俄罗斯能源担负着推动俄罗斯经济增长、参与世界贸易体系和维护地缘政治影响以及改善国际政治环境等多重责任,因此导致其能源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从而对世界能源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世界能源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