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燃料油行业,期货行业,高人请进!

2.广东将全面推广使用国ⅥB汽油 10月1日起全面提供

3.关于广东对外贸易的信息资料

4.在广东省为什么会出现石油短缺?

5.急!请问广东省2003、2004年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及其它石油制品的市场需求量是多少啊

6.广东省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是多少

广东成品油市场_广东省成品油价格表一览表

(一)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已经在多国蔓延。美国5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迫使美联储放弃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降息政策。欧盟5月份通胀为3.6%,创16年来新高,6月份进一步达到4%。部分新兴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巴西,通胀水平都超过10%,据高盛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全世界有一半的国家物价涨幅将达到两位数。在全球物价高涨的同时,我国CPI涨幅已经从2007年前5个月的2.9%提高到今年的8.1%,尽管受季节性因素和食品价格回落影响,5月份当月同比涨幅略有下降,但物价回落的基础并不牢固,而且中长期上涨的压力有增无减。一是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攀升。前5个月,大豆、食用植物油、铁矿砂、原油和成品油进口价格分别上涨77.9%、75.6%、78.8%、64%和66.9%。在刚刚结束的与澳方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我国接受了铁矿石上涨80%—96%的涨幅。二是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增大。国内市场粮价远低于国际市场,5月份国际市场大米、小麦和玉米价格分别比国内市场每吨高3560元、200元和80元。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农民种粮效益偏低。为保障粮食安全,防止出现粮食大规模走私,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呼声很高。三是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加速上涨。前5个月,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当月涨幅从1月份的11.9%逐步提高到5月份的21.4%,其中钢铁、原煤和成品油价格分别上涨40.4%、33.2%和17.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幅自去年10月以来逐月攀升,今年4月份达到创历史新高的23.6%。四是成品油、电力和煤炭价格理顺将增大涨价压力。为缓解国内成品油与国际市场原油倒挂问题,国家近期调整了国内汽柴油价格,将影响全年CPI上涨0.5个百分点,但上调后大体相当于原油价格每桶90美元的水平,距离当前约140美元的国际油价,还存在很大的调整压力。同时,解决“市场煤、电”、电力企业大面积亏损的问题,电力价格调整幅度也是远远不够的。五是城市公共服务价格上涨压力大。当前,城市垃圾处理费、污水处理费以及供水、供暖和供气等公共服务价格仍然偏低。

通货膨胀一旦超过一定的水平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改变居民和企业的预期,对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后果。越南今年以来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上涨,6月份高达26.8%,国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当前,要密切关注我国通货膨胀走势,防止通胀水平过高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同时,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体系,这样做短期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但抑制不合理需求、刺激供给的作用也相当明显,实际上有助于控制通胀。靠价格管制来解决通胀问题很难奏效。从国际上看,美国13年左右曾试图依赖价格和工资管制遏制通胀,反而适得其反;委内瑞拉作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虽把成品油价格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但全国的通货膨胀率却超过20%。

2007年我国新增石油消费已占全球新增石油消费的近40%,国内成品油价格政策成为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上调后仍然偏低,甚至低于某些石油出口国水平,国内石油需求居高不下,加大了国际油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据中金公司测算,国内成品油价格如果提高50%,炼油毛利就能达到国际水平,国内供给就会增加,也会抑制部分不合理需求,减缓油价上涨压力。而且,如果2008年中期国内油价提高50%,则我国2009年通胀水平将降到7.3%;如果不提高,则2009年通胀水平将达到8.7%。

(二)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和政策调整产生叠加效应,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前5个月,出口同比增长22.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若考虑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的因素,出口实际增长下降较快。特别是在一些外向型经济地区,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前4个月,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低于全国24.4%的增长水平,比上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回落10.7个百分点。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更大冲击,广东省前4个月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分别增长0.7%、7.4%和7.6%,回落11.2、18.5和29.2个百分点,全国服装出口5月份已经出现同比0.64%的负增长。在出口增长大幅回落的情况下,不少出口型企业效益明显下降,有的甚至陷入亏损状态,但许多企业表示,目前只能暂时以牺牲利润来保住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这种局面难以长期为继。

近两年来,为了缓解国际收支顺差,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措施。部分加工贸易规模较大的地区对此反映强烈,认为政策调整范围广、出台时机急,而且过于频繁,对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过大。而且,这次政策调整使很多外商认为我国原有的外贸外资政策产生了方向性变化,对政策风险的忧虑与日俱增,经营信心受挫。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主要是控制“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导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政策的出台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欧美经济濒临衰退造成的严重影响,时机选择不尽合适。建议暂缓出台新的加工贸易调整政策,保持已有政策的稳定性,给企业缓冲期,避免对出口造成过大冲击。同时,建议对出口增长和出口企业利润增长回落的情况,要按行业和按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评估政策调整的效果,不能仅通过行业平均数变化来看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区别对待。对纺织服装、玩具等我国优势突出、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产业,特别是其中一些高端产品,应该考虑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三)房地产市场走势可能出现逆转

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房价涨幅出现高位回落,不少大中城市房价开始下跌。前5个月,房屋销售价格同别增长11.3%、10.9%、10.7%、10.1%和9.2%,呈逐月回落态势;月均环比涨幅为0.2%,明显低于去年1.0%的涨幅,5月份当月有12个城市出现环比负增长。分地区看,广州、深圳等珠三角主要城市新建住房价格今年以来呈负增长,成都、重庆5月份新建住房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0.4%和-0.1%,北京、天津等环渤海主要城市房价小幅上升,但涨势明显趋缓。在一些城市,名义房价虽没下降,但开发商已经出台“买房送车”等隐性降价措施。二是成交量大幅萎缩。前5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8个百分点。在价格上涨趋缓和成交量萎缩的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前5个月同比增长3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不少专家分析,这是前期在建规模过大所致,不一定反映需求仍然旺盛。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房地产和建筑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2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10%,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25%左右,房地产余额占商业银行全部余额约20%,来自房地产的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许多地方干脆就是“土地财政”。截至6月底,我国资本市场股票指数自年初以来已经下跌近50%,而同样作为资产价格的房地产价格,“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影响非常显著,一旦出现房价大幅下跌,影响不可小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房价大跌引发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前期,也曾出现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的情况。当前,一方面,要深入调查研究房地产行业资金链、交易量和开发投资方面的情况,密切关注并及时分析房地产市场走势,稳定和调整调控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预期。另一方面,要科学评估和防范房地产市场对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产生的潜在风险,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出现因房价大幅回落而集中暴露财政金融风险,对经济造成大的冲击。

(四)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农资价格、农村用工成本和农机作业费大幅度上涨。春耕备耕期间,磷肥、钾肥涨幅高达100%至200%,农膜、柴油等农资价格平均涨幅也在20%以上。目前,农肥涨价压力仍然很大,尿酸、磷酸二铵国内外价差也分别由去年9月的每吨690元、1042元扩大到今年5月的2050、3800元。6月20日,国家调整柴油价格,将使以石油及其制品为原料的农资生产和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家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但是粮食直补与粮价上涨难以抵消种粮成本的上涨,农民种粮增收困难,种粮积极性不高。据有关农户调查资料估计,2008年一亩小麦纯收益为153.5元,比上年减少49.74元,下降24.5%。

目前,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粮食最低收购价不能发挥指导作用,形同虚设,不能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粮食最低收购价不应仅是作为托底价和保护价,还应当起到指导价和标杆价的作用。从当前情况看,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操作成本也低于不断增加各种补贴的方式。据有关估算,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1毛钱,农民将增收达1千亿元。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当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证农民种粮收益。

(五)“热钱”流入规模增大

今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速加快。5月末,外汇储备余额比年初增加26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增长5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除去提前结汇、资金到位比较集中等因素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热钱”加速流入。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安全将构成威胁。一是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央行被动结汇,通过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以缓解由此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导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主动性受到制约。二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这些短期国际资本将可能利用我国经济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和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对金融市场进行冲击,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目前,人民币经常项目已经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境外资金可以借助可兑换项目,通过复杂多样的方式和渠道进行跨境流动,隐蔽性很强,监管难度很大。解决“热钱”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利益机制调整,弱化资金流入的动力。汇率调整有利于弱化升值预期,但调整方式需要完善,防止强化单边升值预期。

(六)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仍然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根据情况变化,在具体执行中进行调整。在继续收紧银根、控制银行信贷的情况下,应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缓解目前企业资金偏紧的问题。建议加速发展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适时允许省级地方发行地方债券和定向灾后重建债券,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出台新的货币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预期的因素,应做好解释工作,把握好出台时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引起金融市场大的波动。为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可以发挥财政政策稳定消费需求的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增加居民实际收入。为缓解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可以降低收费公路通行费等税费标准,对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企业加大税收减免和抵扣。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推广增值税转型改革。(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供稿)

燃料油行业,期货行业,高人请进!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外工业生产资料(以下简称外物资)市场价格管理,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防止就地转手倒卖,价格暴涨暴落,特制订本办法。第二条 凡经营外物资的单位,应贯彻薄利多销,为生产服务的方针,积极组织,搞活物资流通。经营外物资,必须按本办法规定作价销售,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管理。第三条 经营外物资的单位,应按下列原则制订销售价格:

(一)各级物资主营单位应根据购价格和当地供求情况,按照略低于当地市场价格的原则,制定有货可供的市场挂牌价。

(二)物资主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经营单位,应以物资主营单位的市场挂牌价(即指导价格)为基础,视当地市场行情作价。但上浮不得超过百分之十。

(三)当地物资部门无货供应,由其他经营单位组织的物资,如进货渠道合理而成本偏高,可按实际进货成本加不超过百分之十的毛利率(包括管理费、利息、仓储费、利润及零售税金,下同)作价,并公开挂牌销售。

(四)因特殊情况,外物资在同一个城市销售超过一个环节时,其最终销价的毛利率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五。第四条 用补偿贸易、投资、联营等方式,以及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建立货源基地所组织的外物资,可将未偿还的本息列入销售成本,按第三条规定的原则作价销售。第五条 利用留成外汇进口当地紧缺物资投放市场的,应按规定报当地计委批准,办理进口报批手续,按第三条规定的原则作价销售,并报当地物价部门备案(进口石油成品油〈包括燃料油〉、进口汽车〈包括组装车〉,由进口单位提出订价方案,报省物价局批准后执行)。第六条 销售给外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外物资,参照当时同类产品进口到岸价格加合理费用和盈利,由供需双方协商作价。第七条 为支持拳头产品生产,经当地批准,可将外物资按供应价销售给生产企业,其高进平出的价差,由当地财政部门从生产企业增加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中给予补偿。第八条 各级物资部门组织的外物资,在货源及价格上,应给本系统(特别是山区)所属单位予以照顾,发挥物资部门稳定市场价格的主渠道作用。第九条 各级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物资贸易中心取“四代一调”方式组织成交的物资,其价格和服务收费按国家物价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汽车贸易中心的价格和收费标准,按省物价局《关于汽车贸易中心的价格收费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上述企业自营的外物资购销业务,参照当地物资主营单位作价办法执行。第十条 各级物资主营单位应设立市场价格管理小组,实行集体定价制度,严禁个人定价、因人设价。同一城市有几个物资主营单位的,可组成当地物价协调小组,根据物资供求情况,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和挂牌价格。凡没有实行集体定价制度的,其销售价格应征得当地物资主管部门同意后执行,并报当地物价部门备案。第十一条 贯彻兼营服从主营的原则。各级物价主管部门应将物资主营单位有货可供的市场挂牌价,印发给各兼营单位,作为当地物资市场的指导价格,由物价、物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执行。第十二条 各级物资部门必须遵循以诚取胜、薄利多销、顾客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公开挂出外物资的品种、质量和供货地点、销售价格,做到有价有货,供需见面。第十三条 名级物资经营企业应将内和外两种物资分开考核。外物资数量及销售收入,单独列帐,品种规格之间的价差,允许以盈补亏;年终实现的盈余,应作为企业销售利润,如企业有困难,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留部分结转下年,用作以盈补亏,但不得擅自截留。第十四条 省确定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外物资批发业务,由国营物资、供销部门和生产这种产品的单位及其委托代理业务的单位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核定企业经营范围时,对违反规定的,要予以纠正。第十五条 经济特区外物资价格管理,按当地有关规定执行。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各级物价、物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监督执行。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1986年9月1日起执行。

广东将全面推广使用国ⅥB汽油 10月1日起全面提供

这个也是我找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燃料油的产地

世界产油区主要集中在中东、南美、非洲、俄罗斯、中国等,凡有炼油厂的地区基本都有燃料油产出。在九十年代,我国主要从新加坡、泰国、日本和南韩等亚洲国家进口燃料油。随着国内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和对品种需求的增加,进口来源地扩大到欧洲、南美洲以及中东地区,主要有新加坡、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中东和美国西岸,近两年来,由欧洲直接运送到中国的数量有所增加。以下就几个主要产地的基本情况作简单介绍:

韩国

韩国共有5家炼油厂,包括位于岱山现代炼油厂,位于仁川的仁川炼油厂,位于蔚山的SK炼油厂,位于YOSU的LG-CALTEX炼油厂和位于ONSA的双龙炼油厂。目前,现代炼厂产出的燃料油基本为直馏180CST,SK 炼厂出口的燃料油也以直馏油为主,其他炼厂生产的180燃料油以调合油为主,也有部分直馏油。南韩年出口总量约为240万吨。

新加坡

黄埔市场进口燃料油近一半来自新加坡,这包括从马来西亚和印尼海上锚地驳运的燃料油。这个地区的燃料油主要是调合油,并且以船用燃料油为主,其比重和粘度都接近符合中国多数用户规格的上限。

新加坡有4家炼油厂可生产燃料油,产品主要供应当地发电厂。当地每年交船用燃料油的数量曾超过 200 万吨,但近几年有所下降。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优良的港口条件,以及其规范化管理金融支持使新加坡成为亚洲的燃料油贸易中心。

台湾

台湾中油(CPC)的炼油厂每月可出口6-8万吨 180CST 燃料油。其油的特点是粘度低、密度小,凝固点低,因其良好的品质而深受国内用户的青睐。台塑炼厂投产后,高硫燃料油的产量有所增加,每月出口可达15 万吨。

俄罗斯

俄罗斯生产的燃料油基本上是直馏 180CST 燃料油,通称“M-100”,年出口量可达300-500万吨。该油品的特点是低含硫(一般在1.5%以下)、低粘度(一般在 160CST以下)和低密度(一般在0.96以下),价格一般比相同含硫量的韩、日低硫油低,但高于中东、台湾等地的直馏油。

鹿特丹

鹿特丹现为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其炼油能力占荷兰总能力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也是欧洲石油贸易中转与调合的基地。随着欧洲对船舶燃料油含硫量要求的提高,含硫量超过1%的燃料油将会越来越多的转向亚洲。

中东

国内进口来自中东的燃料油国家主要是伊朗和沙特,近两年来来自伊朗地区的280CST直馏燃料油不断受到青睐,起初,由于需要调合成180CST才能符合使用要求,考虑到运输成本方面的原因,主要在新加坡进行调合后再运到中国市场,目前,由于国内炼厂对该油品的需求,已基本不需要进行调和直接运到国内使用。沙特的燃料油主要是A961,这种燃料油属于裂解油,主要供国内电厂使用。

除以上几个主要燃料油供应地以外,南美的委内瑞拉–奥里乳化油和180CST也有较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巴西出口约300万吨/年低硫380CST燃料油到亚洲。

国内燃料油产量

我国燃料油以进口为主。国产燃料油主要由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下属的炼油厂生产,以及少量的地方炼厂生产。近年来随着两大集团的燃料油收率的大幅下降,国产燃料油的产量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炼油厂为提高柴汽油等轻油的收率而增加了加工进口轻质原油的比例,使得重质油品收率下降。此外,由于长期以来炼油厂能力过剩,原油加工量一直受到限制,促进了我国重油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当前,扩大重油深度加工能力、建设催化裂化和渣油加氢装置已成为各大炼厂挖潜增效的重要途径,其结果是燃料油产量减少且质量下降。

国内燃料油用户

电力行业是我国燃料油消费第一大户,一直以来都占全国燃料油消费量的 40%以上由于国家电力近年来持续紧张的局面,电力行业成为燃料油需求的中坚力量,2004年年底到2005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的不断高企及国家对电力行业价格控制的原因,电厂的总体需求逐步降低,由于燃料油在燃油发电厂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对燃料油所能够承受的价格必然是有一定限度的,2005年新加坡燃料油价格一度超过300美元,国内燃料油价格更是达到了3400元/吨的天价历史纪录,过高的价格严重削弱了国内燃料油用户的总体需求,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发电厂始终都需要发电,其需求在燃料油市场的总体需求中仍然是占比重最大的行业。

石油、石化行业是我国燃料油第二大消费行业,主要用于化肥原料和石化企业的燃料,由于国际油价的高涨及国内对成品油价格的宏观调控,该行业对燃料油的需求急剧下降,在整个燃料油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也极不稳定,随市场实际情况经常会出现较大幅度变化。在某些时候,它们可能会是满负荷运转,但由于国际油价的变化或者国内价格的调整及国内政策的变化,其开工率可能会很快就下降到 50 以下。

除以上两大行业以外,燃料油的用户还包括一些工业用户,这些用户主要为一些建材和轻工行业,如陶瓷厂、玻璃厂等,虽然需求比例不是很大,但基本保持稳定,并且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广东省是燃料油消费的最大终端市场,下面对广东省的主要用户使用燃料油情况做简单介绍。

1、电厂:根据其设备的要求电厂可分为燃气机组、柴油机组和汽轮机组三类:燃气机组对燃料的要求最高,一般情况下以低金属、低比重油为主;柴油机组对燃料油质量的要求比燃气机组低,主要使用新加坡油、日本油、南韩油以及中东油,一般使用混调/裂解油即可;汽轮机组对燃料油的要求最低,主要烧各类低品质渣油,从新加坡进口的 180CST 基本都可以满足其使用需求。

2、工业用户:多数工业用户基本都是由锅炉来使用燃料油,其对燃料油品质的要求一般也较低,主要使用普通的高硫燃料油。

各类用作燃料的用户所需燃料油指标大致如下表所示:

3、燃料油加工企业:指对燃料油经过减压蒸馏得到工业燃料油和渣油的企业,其需求主要是俄罗斯M100 及其它各类可进行再加工的直馏燃料油,其中,山东地区主要使用俄罗斯M100,广东地区也有使用俄罗斯 M100,同时,来自韩国 SK、现代等炼厂以及中东地区的直馏油也被普遍使用。蒸馏后的工业燃料油及渣油将主要用于陶瓷、玻璃、小型发电厂及加热炉等。该类用户能够使用的燃料油仅限于直馏油,而且基本上各类直馏油都可使用,对粘度要求不大,考虑到成本问题,很多企业对280直馏油也非常欢迎。

4、船舶燃料:船用燃料油在整个燃料油市场中也占有较大比例,大体上,船用燃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柴油,一类是燃料油。重柴油基本上是针对一些小的柴油机船,原来使用柴油作为燃料的,目前基本都使用重柴油,重柴油的品质接近柴油,只是密度偏大,色度也会差一点。使用燃料油的船舶基本都是较大型的船,所使用的燃料油品质也不同,经常提到的180CST、380CST甚至品质更差的燃料油,都可以成为一些大型船舶的燃料。国产燃料油一般品质较差,大量用于船舶燃料,同时也有较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进口,由于经营船舶用油的过程比较复杂,本书中涉及到的一般燃料油贸易并不含有船舶用燃料油的贸易,但也要注意到船舶用燃料油在整个燃料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较大的。经营船舶用燃料油的贸易公司有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等。

国内燃料油市场

我国进口燃料油主要在以下三个市场上消化:华南市场(占总进口量的 46.32%-2003年)、华东市场(占总进口量的 35.53%-2003 年)和华北市场(占总进口量的 15.31%-2003 年),在2004年,这种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燃料油市场在华南及华东市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中华南地区 2004年总进口量为 1891.71 万吨,比上一年增长约70%,同时在全国总进口量中所占比例也达到了61.94%;华东市场在总进口量上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山东市场,2004年由于在直馏油需求上急剧增加,直馏油消费量大增。而华北市场则基本没有大的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国内燃料油贸易商

燃料油市场是作为我国石油市场机制改革的试点市场,其开放程度为所有油品市场最高的,正因如此,燃料油市场得到国内民营企业参与的力度也是所有油品市场中最大的。随着国家政策对燃料油市场的逐步放开,燃料油市场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为其它油品市场的陆续开放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从燃料油市场开始开放以来至今,先后已有多家公司拥有了燃料油的经营权及进口权。

虽然拥有经营权的公司很多,但多数公司对燃料油的实际经营量并不大,从近两年的经营情况来看,燃料油经营主要集中在十几家较大的公司。

我国燃料油市场的特点

燃料油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政策最为开放、价格波动最贴近国际市场的成品油。

2001年10月15日国家计委公布的新的石油定价办法,正式放开燃料油价格,燃料油的流通和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从 2004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燃料油的进出口配额, 实行进口自动许可管理,我国燃料油市场基本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但同时,我国燃料油市场又是一个不成熟、缺乏透明度和规范化管理,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较大的市场。

首先,燃料油与其他成品油不同,燃料油的用户基本上为大型工业企业,由于其资金周转期的限制,行业内习惯赊帐销售,贸易商需承担巨大的资金信用风险。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积极推出票据结算,要求买卖双方规范经营管理和加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贸易商要承担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是亚洲最大的燃料油进口国,但国内市场尚未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没有石油期权、期货及其它积极的避险工具,国内进口商和用户被动地接受国外价格体系的价格。新加坡燃料油以船舶用油为主,而国内燃料油市场则受国家政策、市场供需关系、季节性因素、油品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口成本以新加坡市场的价格计价,却按国内现货价格销售,当两个市场出现不同步时,进口贸易商或用户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国内数家专业石油信息公司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制订中国的燃料油作价系统,例如北京金凯讯石油信息网建立了网上信息平台,即时报道国内外石油市场价格信息;C1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推出了黄埔燃料油价格和贴水;道琼斯、普氏、ARGUS等国外专业信息公司于2004年也纷纷推出黄埔燃料油现货价格和市场报道,这将对促进国内燃料油市场化、信息化和基准价格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了健全国内燃料油市场体系,经院等相关国家机关批准,历经多年的前期调研及准备工作,上海期货燃料油期货合约于 2004年 8月25日成功推出。这为健全我国燃料油市场体系、争夺燃料油价格话语权提供了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易,国内燃料油期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品种,在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等方面均已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

上海期货燃料油标准合约如下表所示:

上海期货燃料油标准合约附件

1、交割单位

燃料油标准合约的交割单位为10手(100吨),交割数量必须是交割单位的整倍数。

2、质量规定

上海期货燃料油质量标准:

国内燃料油期货交割库分布:

由于燃料油贸易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作为一个新品种,燃料油期货首批交割库全部在广东省。

附表:上海期货燃料油指定交割油库

进口燃料油的计价方式

我国燃料油进口贸易基本都是在新加坡市场完成,进口价格则无论进口油品来自哪里基本都以新加坡MOPS 价格为基准价进行计价。常用的计价方式主要用固定价和浮动价两种,其中固定价即是以买卖双方商定的固定价格来确定合同价格,由于用固定价格对买卖双方都存在巨大的风险,所以在实际贸易中很少用;而浮动价格则是由买卖双方以商定时间区间内MOPS中间价的加权平均作为基准价,再加上贴水形成的,商定的时间通常是五天,也有十五天和全月平均等。用浮动价进行计价的购成本则为:MOPS平均价+贴水。

MOPS平均价:MOPS是Mean Of Platt’s Singapore 的简写,直译过来即为新加坡普氏平均价。以五天计价为多,如果是按照五天的价格计价,则会有几种方式可供选择(2+1+2、2+0+2、3+0+2等),对于多数贸易而言,计价日的基准以提单日为基础,如果是2+1+2,则表示计价的实际日期为提单日的前两天、提单日当天和提单日的后两天;如果是3+0+2,则表示计价的实际日期为提单日的前三天和提单日的后两天,这样计算基本上都是因为提单日当天为新加坡公众期,没有价格产生,一般如果提单日当天为新加坡工作日,则计价都以 2+1+2为主。如遇计价日为公众期没有价格,则向前或向后顺延。也有不以提单日为基础的计价,比如说从南美、美西、中东或欧洲等地直接到中国的油轮,由于路途较远,若以提单日计价,则等货物运到中国时,价格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购货方不利,所以,从以上地点直接到中国的货物一般会以NOR(Notice Of Readiness,卸货备妥通知书)方式计价,常用的基础计价日为NOR-6。

贴水:贴水包括离岸贴水和到岸贴水,离岸贴水是指基准价增、减部分的价格,它主要受市场供需情况、油品质量和出口地的影响。此外,订货数量、批量、交货期的长短以及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也会影响离岸贴水的高低;到岸贴水等于离岸贴水加运费,而运费的高低则受船型结构、大小、船龄、运程远近以及航运市场供需情况等因素影响。国内贸易商与国外供应商所签订合同中的贴水条款大多为到岸贴水。

在现货市场的买卖中,买卖双方基本都是以浮动价进行交易的,由于各方面的交易都已形成一定的惯例,所以双方在进行谈判的时候主要谈的就是贴水的多少,一旦贴水确定了,则这笔交易就基本上可以达成了。

需要说明的是品质对离岸贴水的影响十分重要。目前进入国内的燃料油出产地包括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美国、中东、欧洲、南美等国家,由于各地选用加工的原油及加工工艺有所不同因而出产的油品的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普氏燃料油报价只有180CST和380CST两种标准规格油品,因此在亚洲地区,所有燃料油均以此两种规格报价为基准,优于或劣于标准180CST或380CST规格的燃料油通过在基准价上增加或减少贴水来确定价格。

进口燃料油成本的计算

上面叙述的MOPS平均价+贴水为进口燃料油的到岸成本,但是进口商在销售的过程中要大致估算出总的进口成本,才能确定实际的销售价格。进口成本基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MOPS平均价+贴水)×1.2402×8.11+各种费用,其中MOPS平均价和贴水前面已经做过说明;1.2402 是进口关税(6%)和增值税(17%)的总和,即(1+0.06)×1.17 得到的,8.11为汇率,其它各种费用就相对比较复杂,不同时期这些费用也可能会有变化,这些费用包括港口费、仓储费、商检费、码头费、干仓费及各种税费等等,目前这些所有费用加起来约为50元/吨左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给东盟五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原产地为新加坡的燃料油进口关税调整为5%,所以来自新加坡的燃料油并能够享有5%关税的成本计算则应为:(MOPS平均价+贴水)×1.2285×8.11+各种费用。

关于广东对外贸易的信息资料

易车讯 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广东省发布《关于全面推广使用国ⅥB车用汽油的通知》,内容中提到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体部署,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根据国家标准《车用汽油》(GB17930-2016)和《车用乙醇汽油(E10)》(GB18351-2017)的要求,10月1日起向广东省内全面提供国ⅥB车用汽油。

同时,《关于全面推广使用国ⅥB车用汽油的通知》中还提到以下的工作和要求:

一、有序开展油品升级工作

自2023年1月1日起,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面供应国ⅥB车用汽油(乙醇汽油试点加油站同步供应国ⅥB车用E10乙醇汽油),同时停止在省内销售低于国ⅥB标准的车用汽油(含E10乙醇汽油)。

省内成品油生产企业应于2022年8月31日前形成生产国ⅥB车用汽油的能力,9月1日起生产国ⅥB车用汽油,10月1日起向广东省内全面提供国ⅥB车用汽油。

省内成品油销售企业自2022年9月1日起逐步有序置换国ⅥB车用汽油。

二、国ⅥB车用汽油质量要求

全省范围内销售的国ⅥB车用汽油应符合《车用汽油》(GB17930-2016)表4规定的技术要求,车用乙醇汽油应符合《车用乙醇汽油(E10)》(GB18351-2017)表3规定的技术要求,全年蒸汽压均不超过60KPa,并销售92号、95号、98号产品。

三、及时更新加油站油品标识

全省加油站必须在2022年12月31日前全部完成国ⅥB车用汽油(含E10乙醇汽油)的置换和标识更新工作,明确标注名称、牌号和等级。

四、加强舆论宣传

各地要及时发布推广使用通告,向社会公布供应时间和范围,并公布车用燃油质量、计量和价格问题投诉举报电话等,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

五、加强成品油市场综合整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监督检查和综合整治,密切关注油品标准和质量状况,坚决整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

易车App“销量榜”7月份国内乘用车销量数据发布,可以查看车型、品牌、城市销量榜单。此外,还能查看新能源及热门车型实测榜单等众多实用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在广东省为什么会出现石油短缺?

广东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困境

2008-04-10 08:42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新华网广州4月10日电 2007年,广东出口总额3692.46亿美元,外贸出口依存度92.2%,对外贸易是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广东现阶段出口贸易模式尤其是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对能源投入有很强的依赖性,加剧了广东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矛盾。广东省统计局分析认为,广东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困境。

(一)能源生产和消费缺口大,依靠能源省外调入和进口风险高

由于煤炭生产行业的整体退出和原油产量的下降,近年来广东能源生产总量呈递减趋势,使原有的能源紧缺状况加剧。2006年,广东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为4160.3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8.1%,能源消费总量165.22万吨标准煤,增长11.2%,能源缺口高达15604.85万吨标准煤。为缓解广东能源紧缺状况,从外省调入12904.80万吨标准煤,从国外进口5038.1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分别增长27.3%和9.8%。通过省外调入或进口虽可弥补省内能源的不足,但由于存在市场、价格风险和运输制约等问题,尤其是近期国内外能源价格屡创新高,广东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和风险逐步加大,出口企业成本明显增加,能源短缺将成为困扰广东对外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

(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企,出口贸易发展对能源依赖性强

广东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占据经济增长的主要地位,但在工业化还未达到相当发达程度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以消耗大量的作为代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会随之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上升速度很快,199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5,2000增至0.71,2005年高达1.22,2006年随着节能措施效应显现有所回落,降至0.77。"九五"至"十五"时期,广东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呈快速走高趋势,表明广东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在广东经济总量中占据了重要份额,其出口产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在各个行业中,工业的能源消耗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因此,广东出口贸易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

(三)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使节能压力加大

广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能源消费大幅上升,2006年广东工业能源消费13195.5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4%,增幅比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高出3.2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在广东出口贸易中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2532.5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8.6%;耗能低的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和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偏小,出口额1283.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8%。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对能源投入有很强的依赖性,使节能压力进一步加大。

广东产值单耗最高的10个行业的比较出口能耗排名顺序与产值单耗基本一致。2005年产值单耗最高的10个行业出货值之和占出货值总量的百分比只有8.5%,2006年降至7.7%,但是能耗百分比却占到40%以上,属于高能耗的行业,除个别行业外,大多数行业产值单耗都在0.40以上,高于2006年所有工业产值单耗0.27的水平。在这10个高能耗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这三个行业出口总量排名前16位,其中出口数额较大的纺织业的产值单耗较高,并且其比较出口能耗略有反弹。

(四)出口企业技术水平偏低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22.22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651.64亿美元,两者之和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5%。外商投资企业中以港资企业为主,但港资企业普遍具有企业规模小、缺乏长远规划、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耗能和耗较多等特点。此外,众多私营企业,管理技术、工艺技术水平创新、节能技术和理念更是有待提高。

2008年广东经济展望

来源:中国网 作者:蒙卫华 发布时间:2008.03.12

一 2007广东经济运行态势

2007年以来,广东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消费和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进出口增速回落。总体而言,广东经济呈现出下述运行特征。

(一)工业结构适度重型化进程加强,支柱产业升级加速

前三季度,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291.84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651.49亿元,同比增长19.3%,增速比轻工业快2.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由2004年的43.9∶56.1发展为39.2∶60.8,工业结构适度重型化进程进一步加强。

九大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和石油化学三大新兴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67.43%上升到2007年前8个月的74.36%,对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接近40%,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三大传统产业比重同期由22.25%下降至21.8%,森工造纸、医药和汽车及摩托车三大潜力行业比重同期由10.32%提高到11.%。前三季度,汽车及摩托车、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九大支柱产业的结构演变体现了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步伐加快。

(二)投资增幅回升,房地产开发投资活跃

2007年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出现了新变化。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加速,直接带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43.56亿元,同比增长19.2%,增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1616.42亿元,同比增长37.5%,和2006年同期相比增速几乎出现翻倍增长。二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投资锐减。

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商品房供需矛盾紧张刺激了开发商的投资冲动。前三季度广东商品房竣工面积2213万平方米,同比仅增长1.52%,其中住宅增长0.11%。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39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10%,其中住宅增长25.51%。销售面积远超过竣工面积,供需紧张局面直接导致商品房和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84%和24.32%,进一步刺激了开发商的投资冲动。二是外资涌入加剧了投资活动。前8个月,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增速达205.6%。同期到位外资63.15亿元,增长98.4%,增幅远高于其他来源的资金。

(三)社会消费保持高位增长,结构性通货膨胀范围扩大

前三季度,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77.02亿元,同比增长16.1%,运行于近年来的最高位。县和县以下消费分别增长17.4%和16.4%,高出市级消费1.4和0.4个百分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也要快于珠三角地区的增长速度。

从消费结构上,广东消费支出实现由衣、食、住等基本消费向、服务和交通通讯等享受型消费的转变。近三年,城镇消费支出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农村消费支出结构呈现可喜变化:食品支出比重从2005年的48.26%下降到2007年前8个月的46.19%,居住支出比重从2005年的14.3%下降到2007年前8个月的5.41%,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从2005年的11.1%提高到2007年前8个月的15.28%,文化教育用品及服务、衣着等消费支出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村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别。

前三季度,广东居民消费价格累积上涨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4%。价格上涨从消费价格向工业价格、从原材料价格向出厂价格传递的趋势逐步显现。消费价格上涨方面,粮食、肉禽蛋及其制品仍然是推动CPI指数不断攀高的主要因素,但是非食品价格、服务类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上涨,食品涨价带来的比价效应开始显现。不过,广东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高于北京和上海。

(四)外部环境趋于严峻,外贸增速回落

2007年以来,广东对外贸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单月进出口增速均呈现高位回落态势。前三季度,全省出口总额2648.7亿美元,同比增长24.2%,比2006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进口总额19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7.7%,比2006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落后全国1.4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734.2亿元,同比增长45.0%,比2006年同期下降22.2个百分点,对全国贸易顺差贡献度下降至39.5%。

广东外向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经济发展不仅受到国家外贸政策调控的影响,同时更易遭受外部经济体的冲击。2007年以来,作为广东主要出口市场的美国和欧盟,经济增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特别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和次级债危机对经济造成较大影响,回调幅度最大。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增长放慢直接导致了广东出口的增速放慢,2007年前8个月,广东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速分别从2006年的18.72%和42.50%下降到了11.93%和28.76%。

(五)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分流,信贷投放增长较快

9月末,广东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747亿元,同比增长13.62%。前三季度新增存款4513亿元,同比多增571亿元。第三季度新增1282亿元,同比仅多增108亿元,9月份更是出现了同比少增情况。9月末,企事业单位本外币存款余额15952亿元,同比增长24.0%,新增存款2528亿元,同比多增158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524亿元,同比增长1.3%,同比少增2114亿元,比年初减少116亿元,呈现出“企业存款大幅增加、储蓄存款持续分流”的格局。同期,全省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存放银行存款大幅上升,前三季度证券公司存放银行款项新增2172亿元,同比多增1718亿元,其中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账户新增1958亿元,同比多增1539亿元。上述现象表明,虽然央行多次加息,但居民更看好未来资本市场的预期回报率,在财富效应驱使下,居民存款意愿继续下降。

2007年以来,广东信贷投放一直保持大幅增加态势,甚至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持续增长势头。9月末,广东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30415亿元,同比增长21.0%,新增4509亿元,同比多增2294亿元。前三季度,全省人民币中长期新增2913亿元,同比多增1102亿元,个人住房新增1334亿元,同比多增1133亿元。房地产相关新增占全部人民币新增中长期比重达68.76%,成为拉动广东中长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二 广东经济运行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超过预期,但是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美国经济蕴含的各种风险不断激发,经济走势明显趋弱。广东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特征最为突出的省份,而且受美国经济影响最为直接和突出。世界经济的前景变化特别是美国经济的风险爆发将对广东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冲击。

(一)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广东经济外部风险增大

广东对外贸易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高达30%左右,外需已经成为广东经济高速增长中非常重要的拉动力量。2007年上半年,净出口对同期GDP的贡献为26%,净出口增长对同期GDP增长的增量贡献甚至超过了60%。广东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加工贸易,其出口在广东的对外贸易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广东的出口市场主要包括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前三位出口市场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超过了70%。广东出口到中国香港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为了转口到美国和欧洲,因而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前景对广东影响最大。2006年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为广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7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广东经济带来负面冲击。不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加速具有对冲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欧、日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

(二)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广东出口环境趋于严峻

美国是广东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考虑到转口贸易后,广东40%左右的出口产品都是输往美国。广东出口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得美国经济波动能够直接影响到广东的宏观经济走向。2006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经济的下调趋势已经非常明显。2007年第二季度虽然明显回升,2007年全年以及2008年继续向下调整的趋势是确定的。

美国经济的衰退风险主要有三:一是房地产市场衰退趋势仍在继续;二是由次级债危机导致的金融市场动荡虽然已经暂时消退,目前还无法确定宏观经济遭受的真实冲击以及判断危机是否会再次来临;三是目前还不清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下降在多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多大程度上是周期性的。

(三)石油等原材料价格高企,广东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在波动中呈现出持续上扬趋势。除了在1月上旬、3月份和8月份明显回调外,国际油价在波动中持续攀升,原油价格已经从年初的每桶50多美元上升到了目前的每桶80多美元。特别地,每一次价格回调紧接着就出现更为迅速和更大幅度的上扬。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预测,2007年WTI原油年平均价格将达到每桶68.84美元,2008年将进一步上升到每桶73.50美元。根据他们的预测,石油期货价格将从2007年9月开始逐月下降,但是仍将高位运行。事实上,石油期货价格在9月和10月已经分别创造了每桶79.93美元和80.74美元的新高。事实上,只要世界经济保持稳定较高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前景看好,世界石油需求特别是增量需求就将继续增长。至少在中短期内,主要由需求拉动的石油价格上涨,或者说高位运行的态势不会改变。

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数据库,2007年1~9月国际非燃料初级商品价格也已经上涨了7.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18.2%,饮料价格上涨了5.7%,农业原料(包括木材、棉花、羊毛、橡胶和皮革)价格下降了6.4%,金属(包括铜、铝、铁、锡、镍、锌、铅和铀)价格上涨了4.8%。

非燃料初级商品价格上涨虽然没有前几年那么迅猛,但是2007年的价格上涨是在前几年已经达到历史高位上的继续上涨,因而对初级产品进口国的经济冲击更大,特别是在部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比如,中国8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至6.5%,达到十年来的最高值,远高于中央银行3%的预定目标。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剔除食品价格以后的通货膨胀率在7月份仅有0.9%。当然,这与中国对一些价格的行政控制,特别是对燃料和一些公共产品的价格控制有关。2007年7月印度批发价格同比增长了4.5%,产业工人消费价格同比增长了5.6%。

广东是一个严重依赖初级产品进口的省份,谷物、食用植物油、成品油以及钢材等重要的初级产品进口占全国比重甚至高达20%~50%,而这些重要的初级产品价格在2007年继续快速上涨。初级产品价格,特别是食品类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给广东带来了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2007年前三季度消费价格同比增长3.0%,9月同比增长5.4%。虽然和全国相比,广东的通货膨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国际初级产品居高不下的现实压力使得我们对未来的价格走向不容乐观。

三 2008年广东总体经济走势测算

前三季度,广东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平稳增长,内在动力明显增强,有望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增长水平。预计全年本地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增长14.2%。结合“广东省宏观经济监测预测信息系统”,对2008年经济总体走势的测算如下。

(一)经济景气分析与判断

运用“广东综合经济景气指数”进行分析,2007年广东总体经济景气运行呈逐步盘升态势,景气保持在绿灯区间运行。从主要监测指标景气走势看,进出口运行有所放缓,景气由偏热趋于正常。工业和港口货物吞吐量运行则有所加快。投资增长由较低转向正常,物价保持温和攀升,用电量、消费增长平稳,景气保持在绿灯区。

目前广东总体经济运行处于周期中间阶段,先行指标用电量运行保持平稳,依据景气波动周期规律,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动,2008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向上的可能性较大。

(二)2008年综合预测

虽然美国经济有所放缓,但世界经济前景总体仍然较好,国内宏观经济前景保持良好,广东消费、投资、出口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受金融房地产政策调整影响,广东第三产业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工业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将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因此,广东经济有望沿其内在惯性延续发展,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结合时序预测模型和有关测算调整,2008年广东本地生产总值将突破3.7万亿元,增长14.0%左右。

消费方面,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增加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预计2008年广东消费将保持平稳发展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1.2万亿元,年增长16.8%左右。物价保持温和攀升,涨幅在4%左右。

投资方面,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将对房地产投资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其他投资需求仍将保持较为旺盛,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增长在16.0%左右。

出口方面,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效应对广东出口的影响将在2008年逐步显现。预计2008年广东出口将突破4200亿美元,增速回落到18%左右。广东以加工贸易为主,决定了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受出口的影响。预计2008年广东的进口增速也将有所放缓,进口总额接近3100亿元,增长16%左右。

参考文献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Globlization and Inequality,October 2007.

Oxford Economics,World Economic Prospects,October 2007.

Oxford Economics,Would a Slump in US House Prices Derail the Global Economy,Autumn 2006.

世界银行,2007年9月《中国经济季报》。

(作者:广东省发改委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数量经济;覃东海,广东省发改委信息中心,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国际金融、宏观经济;魏雅丽,广东省发改委信息中心,金融学硕士。)

另外资料:://.mofcom.gov.cn/aarticle/n/200608/20060802870594.html

://.qywjm.gov.cn/

://.gddoftec.gov.cn/index.asp

急!请问广东省2003、2004年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及其它石油制品的市场需求量是多少啊

近期广东相继受到台风“海棠”、“麦莎”,热带风暴“珊瑚”的影响,而辽宁等地连降大雨,影响铁路重载列车通行,广东从外省特别是从东北地区正常调运成品油渠道受阻;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部分企业预期因素和部分人炒作也是造成广东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原因。

广东省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是多少

2003年,中国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成品油产量达到1.41亿吨,表观消费量达1.39亿吨,分别较上年增长6.9%和9.47%;汽油实际消费量达到4016万吨,柴油实际消费量达到8307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7.2%和8.7%,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成品油出口明显增长,净出口量达到1200万吨,较上年增长31.6%。

2004年国民经济虽然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GDP高速增长势头受到控制,但全年GDP仍达到9.2%的增长速度,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工业尽管得到了高速增长,但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内成品油市场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国内需求大幅增长的拉动下,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全年成品油产量1.526亿吨,同比增长15.74%,消费量达到1.52亿吨,同比增长18.3%,产量的增长显然跟不上消费的增长。

今后,我国的成品油需求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到2000年的4倍,未来16年年均增长率为7.2%;人口在14.8亿之内;车辆保有量将达到1.03亿辆,其中50%是轿车。我国所有的石油产品需求量将达到4.5亿吨。汽车工业将是汽柴油消费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车辆保有量超过1.3亿辆,这个数字也有可能超过5亿吨。2020年前代用燃料在我国交通运输燃料中所占比例不会超过5%,常规燃料仍然占主导地位,汽柴需求年均增长将超过4%,前几年增长率会更快点。

此外,民航和石化产业也将促使成品油用量的增加。未来我国民航用油消费量仍将快速增长。预计今后到2020年我国航空客运周转量年均增长仍将达到8.3%-8.6%,其中2010年前年均增长10%。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原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乙烯工业的发展将使化工用油进一步上升,化工原料需求增长率将明显高于汽煤柴需求增长率,我国需要进口更多的石脑油。到2005年后合成氨原料将用天然气和煤取代石脑油,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工用油的数量。

“十一五”末期,当各地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拉闸限电才勉强将能源强度下降了近20%时,能源消费总量却突破了30亿吨标煤。30亿吨原本是2020年的预期。李俊峰预计,照此速度,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就会达到40亿吨,2020年则将飙升至50亿吨——将是美国的两倍、全球能源消费的1/3还多。2012年4月,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课题小组进入结题阶段。杨宏伟表示,两年的工作汇集成两条建议:实行单位GDP能耗弹性控制,将能源消费总量定性为指导性而非约束性指标。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预计2012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6.2亿吨标煤,比2011年增长4%,是2002年以来仅第二个增速较低的年份,仅次于能源消费增速最低的2008年。”一位地方能源局官员对本报透露。上述这位地方能源局官员介绍,从行业来看,2012年预计煤炭消费量约为24亿吨标煤,比上年增长1%;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8亿吨,增长2.7%,增速回落近2个百分点,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为2.72亿吨,增长2.5%,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姜克隽日前在第十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上表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较2013年相比有可能下降1-4亿吨。姜克隽同时表示,根据其预测,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在45-47亿吨标煤,其中,天然气2020年消费为3600-4600亿立方米,相当于7-9亿吨煤,如果考虑效率,则为9-12亿吨煤,和2013年相比,两者分别新增4-6亿吨或6-9亿吨煤。风力发电方面,将达2.5-3亿千瓦,光伏方面将达1亿千瓦,水电3.3亿千瓦,核电在6000-8000万千瓦,相当于新增5亿吨标煤。“由于这几年高耗能工业快速发展,高耗能工业很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产量峰值,中国能源需求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考虑到可再生能源、核电、天然气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中国在2020年到2025年实现排放峰值有不小的可能性。”姜克隽表示,“到2050年关闭2亿千瓦燃煤装机也存在可能性。”